第006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1年9月15日 星期
孟津区深化文旅融合,围绕“老家老庄、老院老墙、老屋老房、老事老样、老物老墓、老爹老娘”做文章
留住“老”记忆 焕发“新”活力


古朴的青石板路、精致的砖雕、幽深的宅院……一走进孟津区朝阳镇魏家坡古民居,传统气息就扑面而来,引得游客不禁啧啧赞叹:“来到这里,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作为目前豫西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魏家坡古民居是孟津区打造的特色鲜明的历史街区,每年都吸引上百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承载着一方乡愁的情感记忆。近年来,为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孟津区坚持留住历史文化“老”记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围绕“老家老庄、老院老墙、老屋老房、老事老样、老物老墓、老爹老娘”做文章,努力打造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乡愁乡情的寄托处。

“老”而弥新

擦亮文化遗产“金招牌”

在孟津区黄河北岸,坐落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佛山石窟。万佛山石窟与龙门石窟差不多同时开凿,因其形式特殊,浮雕数量多、质量高,雕刻技法精湛,成为河洛大地诸多石窟中的一颗“明星”,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我在这里守护了30年,见证了万佛山石窟的数次修缮。近年来,我们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加大了对石窟的保护力度。”文物保护员张永军说。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孟津区制订了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加大政策、资金、人力支持力度,让文物古迹“老”而弥新,以汉魏洛阳故城、邙山陵墓群、万佛山石窟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做好汉光武帝陵、魏孝文帝陵等近百处重点文物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完成了82座古墓冢的绿化提升。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唐三彩烧制技艺、河图洛书传说、孟津剪纸、铁谢羊肉汤制作技艺等诸多非遗项目已深深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并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活力,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金名片”“金招牌”。近日,第四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孟津共有8人入选。目前,该区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7个、市级非遗项目17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8名。

新中见“老”

打好乡村旅游“升级牌”

走进小浪底镇庙护村,浓浓的“老家味道”令人流连忘返:修缮后的老房、老墙、老院,是记忆中老家的模样;石碾、石磙等乡愁元素在村中农耕文化展示馆完整地呈现;图书馆、博物馆、村史馆、纪念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乡情乡韵的再现,使得“老家庙护”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人特意来此寻觅乡愁。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唤起乡愁乡情,打好乡村旅游“升级牌”。近年来,孟津将古镇古村保护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梳理全区1000余处古寨古村、民宅民居,与专业团队紧密对接,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打造出魏家坡古民居、石碑凹豫西古民居等一批古今辉映、独具特色的古寨民居,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5个、省级传统古村落8个。

呈现了新面貌,但不改“老味道”,孟津将“最美乡愁”定格,让乡土文化资源再现新活力,为乡村老百姓筑起更高的梦想起点、更好的生活落点。目前,孟津各乡镇均围绕各自特色,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建成了至少一个具有当地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历史文化村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高质量建设和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和文化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项目,让孟津更多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资源、历史古迹‘活’起来,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活力。”孟津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关晓萌)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