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喜迎雁归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有力的人才支撑。近些年,栾川县坚持以“乡土、乡情、乡愁”为桥梁,以“强村、富民、增收”为目标,打好“感情、服务、宣传”三张牌,制定“黄金十五条”支持政策,催生出返乡创业“归雁经济”,走出一条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之路。
最美风景在“回家路上”
见到杜胡玲时,她正和工人们在地里掰玉米。“今年的玉米棒个头更大,颜色更鲜亮,口感一定不错。”杜胡玲说。
10多年前,杜胡玲离乡外出创业,经过勤劳打拼,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然而,物质生活的丰盈,并没有让杜胡玲很开心。相反,她更加思念家乡,一直等着一个合适的机会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随着栾川相继出台系列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政策,杜胡玲觉得,是时候回家了。
2013年6月,杜胡玲回乡创业。由于缺少技术和门路,她先后发展了好几个项目都失败了。偶然一个机会,杜胡玲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有专家学者传授经验,也有创业典型分享故事,杜胡玲茅塞顿开。
杜胡玲的老家在冷水镇,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具有天然优势。于是,她把目光聚集到农产品加工项目上。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正意义上富。”凭借着开阔的眼界和踏实肯干的精神,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她创立的民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已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及包装车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30余个工作岗位,并采用公司与农户共营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冷水镇最大的高山玉米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600余名群众实现了增收。
“我们借助栾川印象区域农产品品牌拓宽销路,原来每斤不到1元的玉米糁,现在贴上栾川印象标签,能卖到四五元。这都得感谢县里的好政策,山沟里的农产品终于飞出去了。”杜胡玲激动地说。
90后姐妹花“不走寻常路”
秋日的栾川,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合峪镇马丢村豫西黑猪养殖基地内,满地的黑猪正在争抢着进食。“猪倌”张源远、张志远姐妹俩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一批猪马上就该出栏了,而且已经被预订一空。”姐姐张源远说。
姐姐张源远出生于1991年,妹妹张志远出生于1995年,姐妹俩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毕业生。在张源远儿时记忆里,家里就已经开始养猪了,现如今,猪场规模越来越大,父母也越发老去。看到父母年迈且忙碌的身影,姐妹俩特别心疼。姐妹俩决定“不走寻常路”,辞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当起了“猪倌”。
之前养殖的普通白猪在市场上已经没有竞争优势。经过外出考察、品类对比,和父亲商量过后,姐妹俩最终确定养殖不容易生病、耐粗饲、肉质鲜美的豫西黑猪。
姐妹俩改变了传统圈养模式,把猪放到山里散养,增加猪的活动量,这样的猪肉口感更佳。在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姐妹俩进一步扩大了豫西黑猪存栏量和养殖规模。
姐妹俩分工明确,踏实能干的妹妹负责后勤,性格开朗的姐姐负责销售。如今,姐妹俩的猪场里豫西黑猪存栏超过了3000头,并且拥有一家线下直营店、20余家合作商。去年销售额突破了400万元。同时,基地还带动周边11名困难群众就业,户均增收2万余元。
乘着全域旅游东风返乡创业
在三川镇柳子村,说起李进宗,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个能人。1998年,20多岁的李进宗为了生计,到外打工。20多年过去,踏实苦干的他,已成为一家工矿工程建筑公司的经理。
2018年,李进宗回老家祭祖,应邀参加了三川镇柳子村组织的乡贤座谈会,听取了村“两委”关于柳子村森林康养小镇发展规划的介绍,瞬间有了兴趣,觉得前景大好。
“县里有创业扶持、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十五条支持政策,含金量也很高,对我们想回乡创业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听了村干部的介绍,李进宗决定回乡投资创业。
近几年,栾川旅游越来越火。经过考察,李进宗决定乘着栾川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东风,把三川镇得天独厚的“凉”资源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热”经济。
目前,由李进宗投资的休闲度假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中,当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高端民宿,二期工程形象进度达70%,预计年底可竣工投用。
“旅游是朝阳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如今,李进宗信心满满,“有了各方面的支持,家乡将来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像这三位主人公一般有能力、有干劲、有理想的返乡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为栾川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汇聚起了一股发展乡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 (侯豫炯 梁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