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第22个中国记者节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11月8日 星期

青年记者 青春的城

右为医师路俊锋
右为记者申利超
左二为记者余子愚
右为记者仝景菁
左为记者牛鹏远
右为记者魏巍
左为记者王雨
右为记者陈曦
右为记者郭秩铭
右为记者李岚
右为记者冯莹雅
右为记者李冰
右为记者智慧
右为记者戚帅华
右为记者孙小蕊
园林工程师沈改霞
右为记者贾臻
左为见习记者谢娜娜
右为记者余子愚
轮滑教练任祥腾
地铁值班员赵萌娜
贝斯手李欣然 张斌 摄
左为记者李砺瑾 张斌 摄
左为记者孙小蕊
扫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编者按

时光是成长的见证,节日是最美的路标。

当城市在晨曦中苏醒,当烟火气在喧嚣中升腾,当流动的节奏在车水马龙中加快,当打拼的意义在繁忙岗位上彰显……11月5日0时至24时,洛阳日报报业集团24路青年记者分兵出击,进医院、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场、进乡村,把焦点对准那些平凡的瞬间,把镜头对准那些活力满满的脸庞,以“洛阳24小时”故事卷轴为主线,用“24个细微而鲜活”的截面串起“青春之城”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今天,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振洛阳辉煌,致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在这样的“新长征”中,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成就青年,正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面向青年、关注青年、贴近青年,也是新闻人实现抱负与展现担当的努力方向所在。

在第22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特别推出“青年记者,青春的城”大型专题报道,突出移动端、视频化、交互性,充分调动“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资源,以“文字+图片+视频”的融媒体产品组合,聚焦一个个普通的个体,展现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讲好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画好广大青年“热爱洛阳、建设洛阳”的同心圆,激荡起“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的“青春力量”。

为青年人加把劲,为一座城鼓与呼,努力奔跑的新闻人,更青春!

 

—— 凌晨1时 急诊科医师

凌晨1时,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医师路俊锋正为一名尚未满月的肺炎患儿看诊。因为是24小时工作制,38岁的路俊锋此时已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24小时待命,全力保障患者健康,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责任!”路俊锋说,当前正值疫情防控时期,她将和同事在一线与广大市民共同守护健康洛阳。

本报记者 王博东 文/图

 

—— 凌晨2时 街头执勤民警

凌晨2时,市公安局偃师分局城关镇派出所民警付旭亮和同事处置完一起警情,将违法嫌疑人带回。此时,他们已连续工作18个小时,共处置了22起警情。今年35岁的付旭亮已在派出所工作3年,“为了市民和城市的安宁,我愿用青春和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守护好万家灯火!”

本报记者 申利超 杨凤轩 文/图

 

—— 凌晨3时 110接线员

凌晨3时,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线员蔚(yù)帅正忙着接听报警电话。今年29岁的他家住瀍河区,已工作5年,他和同事们实行四班两倒工作制。蔚帅说:“危难见真情,请拨110。洛阳110,24小时守护平安洛阳。守护洛阳,我在岗!”

本报记者 余子愚/文 李卫超/图

 

—— 凌晨4时 街头环卫工

凌晨4时,在西工区凯旋路芳林路路口,29岁的王紫旭已带领环卫工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天不亮就到岗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从事环卫工作6年,王紫旭见证了洛阳的发展变化。他说:“能为打造‘绿亮净美序’的洛阳城市名片贡献力量,我很骄傲。”

本报记者 牛鹏远/文 张怡熙/图

 

—— 凌晨5时 报纸投递员

凌晨5时,在位于西工区丽春路的洛报集团八一读者服务中心,36岁的任丽芳和同事们正在整理、分发当天的《洛阳日报》《洛阳晚报》。从事发行工作17年,任丽芳每天载着数百份报纸,投递“最及时的信息”。她微笑着说:“报纸发行工作起早贪黑、奔波劳顿,但在我看来,我们传递的是一种情谊、一份信任,让我觉得充实、快乐和满足。”

本报记者 仝景菁 实习生 杨颍静 文/图

 

—— 早晨6时 羊肉汤馆老板

早晨6时,天还没大亮,洛龙区宜人路长兴街路口附近的白沙羊肉汤馆已开始营业。28岁的老板曹荣祥来自汝阳,正忙着给喝“头汤”的汤客盛汤。汤馆开业2年多,已有不少回头客。他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累并快乐着,“趁年轻,我要再加把劲儿,争取早点在洛阳买套房,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本报记者 魏巍/文 张怡熙/图

 

—— 早晨7时 快递小哥

早晨7时,在顺丰速递隋唐点部,1996年出生的快递员司皓正紧张忙碌着。他从事快递工作一年多,每天很早就开始工作,遇到“促销季”,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忙碌。小伙子笑着说:“我这么年轻,有使不完的劲儿,为了心中目标,我会全力打拼!”

本报记者 贾臻/文 李卫超/图

 

—— 上午8时 大学生

上午8时,洛阳师范学院校园里书声琅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教育硕士研究生樊珂君正在图书馆备战考试。回想起4年前从三门峡来到洛阳那一天,她思绪万千:“洛阳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所以,我坚定地选择在洛阳继续学习,希望将来能为洛阳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王雨 实习生 胡京红 文/图

 

—— 上午9时 品牌经理

上午9时,在位于洛龙区的华为洛阳新基建发展中心,34岁的品牌经理桂培培正在为一项数据分析业务合作忙碌。桂培培来自南阳淅川,来洛已有20年。她表示,洛阳正在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作为一名“后浪”,将结合自身职责,努力奋斗,力争为重振洛阳辉煌贡献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陈曦/文 鲁博/图

 

—— 上午10时 企业招聘人员

上午10时,在市人力资源市场,25岁的张静洁正忙着为企业招募青年人才。张静洁就职于一家名为清研精密轴承研究院(洛阳)有限公司的制造业企业。“洛阳是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我们是一家年轻的企业,都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张静洁说,“我们会努力培养青年人才、留住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成长平台,携手共创美好洛阳。”

本报记者 郭秩铭/文 张怡熙/图

 

—— 上午11时 技术研发员

上午11时,在位于伊滨经开区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39岁的技术研发人员杨大芳正在试验田里进行100马力无人驾驶轮边电机电动拖拉机(ET1004-W)的田间测试。杨大芳是贵州人,已在洛阳工作16年,曾获得过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他说:“洛阳是一座适合青年干事创业的城市,在这里可以让所学得到应用和体现,实现自我价值。我热爱这座美丽的城市!”

本报记者 李岚/文 李卫超/图

 

—— 中午12时 机场员工

中午12时,27岁的张梦祥顾不上吃午饭,忙着检查机场运行保障“大脑”(离港系统)的设备。他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长沙等地工作,后来抓住机会回到家乡的洛阳北郊机场工作,目前是运输管理部候管分部副经理。他说:“作为机场青年员工,做好日常本职工作,就是新一代青年人对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交出的最好答卷。”

本报记者 冯莹雅/文 李卫超/图

 

—— 下午1时 城市书房管理员

下午1时,在洛龙区兴洛湖北城市书房,25岁的书房管理员张若琳站在门口,为读者核验健康码、测体温、登记。“书房阅读氛围浓,深受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喜爱,阅读活动尤其吸引青年人。工作两年来,我结交了很多青年读者朋友,欢迎更多青年人加入我们,一起阅读!”张若琳说。

本报记者 李冰/文 见习记者 吕百营/图

 

—— 下午2时 博物馆讲解员

下午2时,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24岁的讲解员刘辰裕正在为观众讲解。今年3月,他通过层层考核脱颖而出,成为该博物馆目前最年轻的讲解员。“我尝试从年轻人的视角来讲解文物,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活起来,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他说,洛阳正在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期待更多年轻人来这里探索传统文化之美。

本报记者 智慧/文 见习记者 谢娜娜/图

 

—— 下午3时 自主创业者

下午3时,在洛阳理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洛阳赤炎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邬小君正紧张地进行数据分析。30岁的邬小君是重庆人,2014年从洛阳理工学院毕业后,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完善的服务链和一系列支持政策,让我们能够在这里安心创业创新。今后,我将扎根这里,为洛阳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邬小君说。

本报记者 戚帅华/文 鲁博/图

 

—— 下午4时 返乡创业者

下午4时,在伊川县吕店镇周沟村琪之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34岁的孙变格正忙着接待前来考察的客商。自2019年开始,孙变格带领村民种植丝瓜、加工丝瓜络产品,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能手。“我的梦想就是在家门口创业,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干出一番事业、造福家乡。”孙变格说,这是自己认定的事儿,现在越干越有趣、越干越有劲儿。

本报记者 孙小蕊/文 通讯员 董棒棒/图

 

—— 下午5时 园林工程师

下午5时,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40多岁的园林高级工程师沈改霞正蹲在牡丹田里一株株地查验着牡丹苗。选苗对于来年四五月牡丹的花期长短和花色品质至关重要。她说:“牡丹文化节,是洛阳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洛阳的一张文化名片。能在家乡栽培牡丹,供海内外游客观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本报记者 王若馨/文 通讯员 安瑞云/图

 

—— 傍晚6时 城市建设者

傍晚6时,在位于伊滨经开区的西韩立交项目工地,今年32岁的河南三建集团项目技术负责人郭立,正在为夜间作业工人讲解施工注意事项。老家南阳的他,如今已在洛阳安家立业。他说:“洛阳是一座活力之城,能够参与洛阳的城市建设,我感到无比自豪,希望未来能为洛阳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本报见习记者 谢娜娜/文 通讯员 张静静/图

 

—— 傍晚7时 高铁站值班站长

傍晚7时,在洛阳龙门站,34岁的值班站长宋家希正忙着进行岗位巡视。当日7时40分,他从瀍河区的家中来到洛阳龙门站开始一天的工作,要到22时30分才能下班。从业11年的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值班站长,我不仅要守护旅客的平安出行,也要严把疫情防控关,这是我的责任与坚守。”

本报记者 余子愚/文 张光辉/图

 

—— 晚上8时 轮滑教练

晚上8时,在洛龙区开元湖音乐喷泉南侧广场,29岁的任祥腾脚蹬轮滑鞋在一排角锥间穿梭、花样绕桩,引得路人纷纷赞叹。任祥腾是洛阳人,从事轮滑教学已近10年。他说:“洛阳是运动之城,充满了青春、时尚与活力。我是‘孩子头’,每天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心里美滋滋的。”

本报记者 孟山 文/图

 

—— 晚上9时 地铁值班员

晚上9时,在洛阳地铁1号线青年宫站,值班员赵萌娜正在接送乘客、引导乘客规范上下车。她是本地人,作为一名洛阳交通行业的服务者,见证了洛阳的快速发展。“每天看到一趟趟列车穿梭在城市中,方便着市民出行,我对自己的职责倍感自豪,愿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她说。

本报见习记者 吕百营 文/图

 

—— 晚上10时 酒馆贝斯手

晚上10时,在西工区唐宫路贰麻酒馆,23岁的贝斯手李欣然正和乐队其他成员一起倾力演出。李欣然来自济源,7年前来到洛阳,现已在洛定居。她说,洛阳既是一座文化古都,又是一座充满活力、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新”与“老”的故事不断在此碰撞交融,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刘嘉仪

 

—— 深夜11时 青年人才公寓住户

深夜11时,在洛龙区青年人才公寓,洛阳中集凌宇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张红艺挑灯夜战,正捧着一本机电专业书看得津津有味。去年来洛工作后,他就直接住进了青年人才公寓。“拎包入住、免交房租,洛阳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真大!”29岁的张红艺说,趁年轻,更要全方面提升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

本报记者 孙小蕊/文 张光辉/图

 

—— 午夜12时 十字街商户

午夜12时,在老城十字街夜市,21岁的老城姑娘邢亚楠在这里摆摊卖炒玉米。她说,每天虽然忙碌却很充实,看着天南海北的游客走过这条街,吃着自己做的美食,她很有成就感。为了更好的未来,她会继续在这里奋斗。

本报记者 李砺瑾 见习记者 梁笑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