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好的故事在一线。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之际,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践行“四力”要求,突出“移动端、视频化、交互性”融合理念,正式推出“总编一线行”融媒体系列报道,首站走进日濮洛原油管道建成投产的现场。
自即日起,洛报集团旗下各媒体总编将带领全媒体记者团队,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提升、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聚焦平台型创新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等重大主题,深入项目现场、产业一线、创新前沿、田间地头采访,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全媒体报道形式,融合报纸、网络、客户端等多媒体宣传矩阵,全面展示河洛大地的新发展、新成就、新变化、新气象,为全市聚力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振洛阳辉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昨日下午,全长796千米、设计年输送量为1000万吨的日照—濮阳—洛阳原油管道正式投用。首批原油穿山越岭,涉水渡河,沿着管道汩汩流入位于孟津区的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原油将经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公司炼油生产装置加工后,变身为航煤、汽油、柴油、芳烃、聚丙烯等各类产品,川流不息奔向全国各地。
以“十四五”期间首条千万吨级输油管道投用为标志,洛阳石化彻底摆脱原油资源不足、原油结构不合理、原油成本过高、原油运输难度大等束缚,昂首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将为我市依托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产业动力。
年输油千万吨
大通道打造炼化“大饭桌”
昨日的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一期项目处处洋溢着喜庆气氛。不久前建成的管道当日披上红花,周围簇拥着面带笑容的人群。
当日14时许,身着橙色工装的国家管网东部储运公司洛阳输油站工作人员打开管道,齐心协力将身为“先遣部队”的油水隔离器缓缓拉出。随后,在一片欢呼声中,黑色的原油流了出来。
这是自山东日照港出发的首批6.5万吨安哥拉芒都原油,整个旅程历经10天,跋涉796千米。它的到来,意味着历时3年零8个月紧张施工的日濮洛原油管道工程正式建成投用。
“随着设计年输送量为1000万吨的该项目建成投用,企业原油加工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将‘饭桌’越做越大。”谈及管道开通,洛阳石化副总工程师王清朝难掩喜色。
得益于量的积累,“饭桌”大了,企业从此便不再因装置“大马拉小车”问题而四处“找米下锅”,也不再为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东拉西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洛阳石化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组织产品生产。
八百公里直达
大通道增强升级“大动力”
一道通,路路畅。除了量的积累,还有质的提高。
日濮洛原油管道重要,只因其中运输的原油,是炼油生产的“口粮”。而“苦粮久矣”,近年正越发成为束缚洛阳石化乃至我市对应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前受原油运输方式、装置加工线路等因素影响,2020年公司进口原油平均到岸价较总部平均价每桶高了1.04美元,为此我们每月至少要多付上千万元原油采购成本。”多年从事原油计划管理的洛阳石化职工朱雅兰,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正因为此,作为国家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的重点项目,总投资49.39亿元的日濮洛原油管道,又被称为洛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的关键配套工程、企业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生命工程”。
企业发展,时不我待。2018年2月,“生命工程”通过总部批复;同年3月,山东、河南两地同时开工建设;2020年6月,日濮洛原油管道工程除日照首站部分公共管廊外,全线实现中交;今年10月17日,日濮洛原油管道全线贯通!
根据规划,该管道横跨山东、河南两省,起点为山东省日照市岚山港区的日照输油站,沿途经过日照、临沂、泰安、济宁、菏泽、濮阳、安阳、新乡、焦作、洛阳10个市和33个县区,终点位于洛阳市孟津区的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内,全长796千米。
作为“十四五”期间首条投产的千万吨级输油管道,该项目可有效完善我国中东部地区特别是我省的供能结构,洛阳石化炼油加工也将实现由“配餐”向“点餐”的新飞跃。
加速集聚发展
大通道开启发展新格局
锚定“两个确保”目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推动产业集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日濮洛原油管道的顺利投用,将为我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开启新格局。
上月发布的《洛阳市制造业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聚焦精细化工等9个优势产业,力争到2025年,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推动全市化工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
作为洛阳石化炼油改造配套项目,在未来规划中,日濮洛原油管道将与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配合,推动洛阳石化向炼化一体化转型发展。该项目的持续推进,可使洛阳石化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实至名归,也为规划中的百万吨乙烯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加快企业培育形成高端化、差异化、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为“洛阳制造”打造“金质名片”提供源源不断的产业动力。
洛阳日报社总编辑 李勇 本报记者 陈曦 王艳杰 通讯员 赵鹏钧/文 记者 鲁博 刘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