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

新潭:隋唐大运河漕运枢纽
□王莉萍

新潭是唐代洛阳城漕运系统的枢纽,是隋唐大运河重要的漕运码头。它位于泄城渠、泻口渠、漕渠相汇之处,隋唐洛阳城北市的南面,今洛阳老城北临操场街、文明街东西一线,南至中州渠,西接中和巷,东临新街,大致东西470米、南北340米的区域内。

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洛阳成为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大运河承载着货运的重要职能。唐代高宗、武则天主要活动在洛阳,中央机构日益庞大,涉及粮食的供给,加上关中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漕运的压力就更大了。隋代建造的漕运设施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运输需求,来往船舶数量大增,漕运拥挤,影响到河道流水、漕船行走和货物流通。

为疏通河道,方便漕船停泊,唐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六月开凿新潭。新潭在皇城的东南方向,南接通济渠,东接瀍河,为往来舟船提供一个停靠、装卸、交易的港湾。《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足元年六月,于东都立德坊南,穿新潭,安置诸州租船。”新潭码头成为天下诸州缴纳租调的船只停靠的重要地点,卸下的粟米通过与漕渠相通的泄城渠运入附近的含嘉仓城,继而入库。

新潭位于北市最繁华的地方,是当时东都城内漕运、水利、风景、园林等综合开发的创举。张环在《新潭赋》中称赞新潭可与石崇的金谷园媲美。新潭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四周栽植柳树,潭中央聚土成岛,上设租场,来洛阳的漕船和商船都停在这里,史载:“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洛,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

新潭遗址,前期经过方孝廉先生的实地调查,其西岸在今“五圣庙”一带,大致走向是从“五圣庙向南微曲约300米至洛河(通济渠)边,再向东北曲折延伸过广平街南端,再过文明街小学门口,经过洛阳市纸箱厂至鼓楼南侧,折向东过瀍河,又曲折向东南下至下园路止,形状似半月形”。

2014年8月至11月,为配合老城区东南隅旧城改造项目实施,洛阳市的文物工作者对老城区东南隅一带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结果显示,在河南府文庙东侧及文峰塔东侧有新潭遗迹存在,使用时代从唐一直延续到宋代。北宋灭亡后,隋唐大运河逐渐遭废弃淤塞,新潭也因此失去作用而干枯。明代河南府整修加筑城墙墙基时,大量利用了这里残留的唐代修建河堤或码头的大型石块。另外,考古钻探表明,在北临操场街、文明街东西一线,南临中州渠,西接中和巷,东临新街,以柳林街为中心东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也是唐代新潭遗址位置所在。

直到1938年,新潭码头仍能泊船百余艘,后来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称南关码头。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洛水上游水位逐年下降,水运随之停止,码头也不复存在。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