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

情暖冬至


岁寒冬至,情暖心间。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吃了饺子开始数九,数的是期盼,从冷数到暖。“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至,春不远矣。

——编者

 

岁月回首

冬至思忆

□灵魂鸟

自从住进有暖气的城市温室,冬天似乎离我越来越远,唯独冬至的到来,才能唤起我对寒冷的记忆。

印象中,我没听谁说过关于冬至的故事,除了知道吃饺子这个风俗,就是少年时期目睹的一些乡村琐事了。

那时的童年,总觉得乡村的冬季来得早走得迟,而且很冷很冷。特别是每年冬至一到,感觉就像身陷冰窟。

我清楚地记得,这时节,无论地里有活儿没活儿,乡亲们都赶紧上山拾柴,而且一拾就是十天半月,柴火捆把房屋围得严严实实。

拾罢柴,稍歇,大家又开始忙于铡草,有麦秸,有玉蜀黍秆,也有豆秧和红薯秧。铡的麦秸与玉蜀黍秆喂牛,豆秧和红薯秧喂羊。他们一开铡就是几天,把草屋堆得满满的,也把手扎得红红的。

安排好牲畜草料,接下来是磨面。小麦面、玉米面、豆面、红薯面都有,或人推磨,或牛拉磨,石磨整天闲不住。那时,我们乡下小孩憨,不给自家赶磨(赶拉磨的牛),偏钻别家的磨道,原因是能换来天天过冬至吃饺子那样的好生活。

祖上近门邻居新娶的大嫂,老哄着我为她家赶磨,说冬至这节气是她定的,她家天天过冬至,天天有饺子吃,我信以为真。不过,还真是吃了好几顿,尽管是红薯面,也可香。

斗转星移,数年过去,冬至周而复始,童年的石磨不见了,当年的大嫂去年也被孩子接到城里,我们是同小区的邻居,但因为我工作忙,她身体不好下不了楼,一直也没见过面。

直到去年冬天一日上午,我才得空去她家看她。提起陈年旧事,她笑得不亦乐乎。她说等冬至了,给我包饺子吃。她这么一说,我当时愣怔了一下。我说今天正好就是冬至,她说我逗她,窗台上的花还开着,还没到冬天。

也不知是大嫂年高失忆,还是温室让她分不清了四季,反正已近中午,她的儿子儿媳妇还没下班,我就点了份外卖烫面饺,放在她面前。她吃着笑着,直到她吃完,我才离开。

如今想想,我那还坚持住在乡下的父母,还有一些乡亲们,他们对冬至的到来,虽然嘴里道不出所以然,但在气候环境变化上,是有一定反应的,至少他们知道天气会越来越冷。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方至冬,前人趁早储备足、储藏好过冬的物资,看来也是一种极有智慧的传统。尽管听起来很辛苦,可这将换得“冬至阳生春又来”的生力。

 

尘世写真

冬至里的暖心饺

□永宁我心

那年冬至,天阴沉沉的,透着一股袭人的寒气。平时狂荡不羁呼啸的西北风,仿佛也被冻得凝固了似的。快到年关了,为筹办年货,我冒着严寒到邻村支锅爆起了玉米花。

渐渐上了年纪,干重体力活感觉身体吃不消,于是在漫长的冬季里,我干起了爆玉米花的营生。临近午饭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雪花,我的老胃疼病又隐隐发作起来,看看排了长队要爆玉米花的人,我暗暗咬咬牙想加把劲儿,赶早把这些活儿干完。

这时,村里的一位老大娘端来一碗饭,让我吃了热热身子。我见她端的是碗热气腾腾的酸汤饺子,就有点儿不好意思接碗了——咱与人家非亲非故,凭啥吃人家这么好的饭?我告诉大娘自己带着馒头呢,一会儿在炉子上烤热吃就行。

“这大冷天的,光吃块儿硬馍哪能行?喝点儿热汤才暖和哩。”大娘执意让我吃了这碗饺子。紧跟在她身边的一个稚嫩小男孩也劝我:“叔叔,赶紧吃吧,我奶奶说吃了冬至饺,就不会冻掉耳朵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耳朵,在场的人都笑了。

在所有人的善意劝说下,我吃了大娘的酸汤饺,何止是两个耳朵不冷了,整个身心都热乎乎的。

晚上回到家,老伴儿关切地问我:“出去了一天,冻坏了吧?锅里给你热的有饺子。”我笑着说一点儿都不冷,因为我吃了暖心饺。当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老伴儿和坐在一旁写作业的儿子时,儿子凑近我悄悄说,他妈今天也叫他给村头李婶端饺子了。我知道李婶病瘫在床有几年了,李叔不大会包饺子,又一个人忙里忙外的……

冬至都做暖心饺,人人都吃暖心饺,真好!

 

冬日情怀

我用手焐了焐冬至

□赵树辉

寒流从西山发黑的树梢注入视野,白昼彻底跌入黑夜。我打开窗,用手焐了焐这个时节。

冬至。孤悬在繁华和沉寂之间,它还有一段探索本真的路要走,很艰辛,也很漫长。跨过皑皑白雪的高山,涉过千里冰封的江河,在漫长的黑夜里,任冰雪没过头顶,怀揣着一颗重塑世界的种子。

我从未如此深情地审视过这个时节。

小时候的冬至,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母亲很神圣地用手捏出,期待能给子女们以庇佑。“冬至吃饺子,不冻耳郭子。”这句话在北方很流行,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只有在这一天吃了饺子,整个冬天才不会冻坏耳郭子。在普通人这里,或许只是一种朴素的敬畏,而在哲人那里,或许有深刻的思考。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敦厚和朴素的交融之间。

小时候的冬至,是一枚雪花,一条冰溜,一扇不愿触碰的窗。小雪、大雪的,都不是雪,冬至的才是。冬至的雪花带着冰凉,带着骨感,带着力量,触碰稚嫩敏感的小手。那是一种触碰到云的喜悦。河流浅水的地方开始结冰,极薄极薄的一层,小心地掰下来一块,对着太阳。我不知道曾看到了什么,却乐此不疲,尽管小手被冻得通红通红,尽管知道会被母亲责骂。阳光斜照在窗子上,我依然不想起床。不是怕冷,而是我知道,中午回来的时候就看不到窗子上的风景了。像是河流,像是山川,像是飞鸟,像是走兽,有时候还会结出像雪花一样的冰凌。这奇异魅力的造化啊,温暖与冰冷,柔软与坚硬,居然只有一窗之隔。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人生有寒冬,也本有冬至。

我曾一度认为,我喜欢黑夜胜过白天的原因,在于自由,在于宁静,在于避开了喧嚣和纷扰,窗前或是阳台,凝望或是沉思。我着实忽视了这是一种归零和整顿,一种以自己的崭新姿态去应对世界的开始。把纷扰揉碎,丢给黑夜和寒风。孤寂让人变得如此清醒而有力,去捕获无限可能。正如冬至将自己交付寒冬一样,一切都在无声中变得真实而透彻,化成了喧嚣后的“无”,同时又在孕育着欣欣向荣的“有”——春的烂漫,夏的热忱,秋的丰硕。

寒流击溃了西山树梢上最后一片叶子,冬天真的来了。我伸出手也焐了焐我自己,因为我和这个时节一样,怀里揣着一颗重塑世界的种子……

 

那年那月

饺子吃在后半晌

□徐善景

天阴得很重,似乎能拧出水来。没有风,却很冷,我起床后,两手抄在袄袖里,靠在院门口,看着父亲在粪坑里举着锄头刨粪。

往地里送粪已经三天了,南地和东地的两块麦田已经送完,今天是往南坡窑前的那块坡地里送。父亲已刨出来了一大堆,他把冻实的大疙瘩敲碎,与下边的粪土搅拌后,拿起了铁锨,却猛地抬头看向我:“还杵在那儿弄啥哩,赶紧过来帮忙装车!”

我抬起胳膊用袄袖擦拭了一下鼻涕,极不情愿地走向架子车。这时,母亲从灶房里走了出来:“娃他爹,今儿冬至哩,要不,你跟娃歇一天,晌午吃饺子。”

我心里一喜,能歇,还有饺子吃,不错。可这个念头刚一闪现,就被父亲的话抹杀了:“歇啥歇,没看天阴成啥了,要是下雪了,咋往地里送!”在父亲看来,粪是麦子过冬最好的“棉被”,如果赶在下雪前把粪送到地里,等雪融化后,肥料就使上劲儿了。

架子车装满了,父亲一边用锨拍着冒出来的粪,一边吆喝着让我去牵牛。

套上牛,出村过桥往东,便是通往南坡的土路。架子车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不停地抖动着,路两边的麦田里,前些天还青绿活泛的麦叶上,凝固着一层晶莹的冰霜,叶子支棱着,一动也不动。

绕过一条沟,好不容易到了窑前我家的麦田里。可能是坡高更冷的原因吧,麦地已经冻实了,踩在麦苗上,能听到咯吱咯吱的碎响声,车轱辘上也染满了麦叶压烂后的青绿色。每走一段,父亲就会“喔——”的一声停下来散粪,一锨一锨,均匀地撒在地里。

南坡离家远,半天才跑了三趟,按父亲的打算,那块地需要五车粪。中午时分,空中竟飘起了雪花。

“娃,咱晌午晚吃会儿饭吧,这万一要是下大了就拉不成了……”父亲看看天,竟跟我商量起来。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雪花慢慢稠密起来,当第五车粪拉到陡坡处时,地面已有了积雪,本来就难走的路因为雪滑更难走了,有几次,若不是父亲操作得当,势必会翻车。

雪越下越大,到家时身上已厚厚一层。卸完车,扫掉身上的雪,母亲已把两大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了上来,萝卜馅,香喷喷,真好吃。

那年,我刚十岁。深深刻在记忆中的,不仅有吃在后半晌的冬至饺子,还有父亲那勤恳持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佳节家事

长寿饺子敬双亲

□朱三英

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祥的日子,传统上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关于饺子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年冬至,在洛阳当兵的大哥从部队回家探亲,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就跟过年一样。那天一大早,母亲就开始忙活,她把萝卜洗净切片,在热水里焯一下,然后挤干水分,放在案板上剁。老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母亲剁萝卜时可有劲儿了,节奏感特强,像擂战鼓咚咚响。

父亲破天荒去集市上割了点肥肉,母亲把它炼成大油调馅,大哥擀皮,我们几个包。大哥擀皮又快又好,我们几个人都包不及。大哥说,他在部队闲时就去帮厨,学了厨艺,还学会了吹小号,当了司号员,也看了许多书,军训大比武、文化大比武、厨艺大比武,他都是标兵。他还告诉父母,他已经光荣入党了。母亲听了高兴得直抹眼泪,一个劲儿地叮嘱大哥:“在部队要好好干,要给家争光,给部队争光。”

包饺子的时候,大哥偷偷在饺子里包了两根长长的线,还专门做了记号,那是特意给父母准备的长寿饺子。饺子包好了,大哥让父母歇歇,他说今天他要亲自给父母煮饺子吃。大哥围着围裙,拿着勺,真像个大厨。饺子煮好了,大哥双手把饺子恭恭敬敬地端到父母面前,说:“儿子当兵在外,不能在您们跟前尽孝,希望您二老平平安安,长命百岁!”母亲吃着长寿饺子,激动地说:“你在部队加油干,给弟弟妹妹做个榜样,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孝顺。”

那天的饺子,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大哥的优秀,抚慰了父母的心,也给我们家带来了光荣和希望。每每想起这些,父母总是说,托了共产党的福,培养了我哥,我们家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