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洛阳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也是客家人首次南迁出发地。当前,我市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力争第3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洛阳举办。本报今起开设《申办“世客会” 寻根来河洛》专栏,梳理、探访我市客家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增强客家人来洛寻根问祖的吸引力,擦亮洛阳“客家祖根地”品牌。敬请关注。
昨日,记者在位于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的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看到,该馆依山而建,坐东面西,为汉代建筑风格,主馆两侧各有一个厢房和阙楼。
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以“天下客家、根在河洛”为主题,总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馆内分上、下两层。该馆以“原乡”“离乡”“他乡”“望乡”“归乡”5个主题展厅为脉络,将故事线与情感线体现在整条游览线路中,讲述了一段段跨越千年、感人至深的客家故事。
走进位于一层的序厅,一棵象征“根深叶茂”的大型装置树矗立在展厅正中,寓意扎根千尺的河洛沃土与播衍四方的客家儿女。序厅之后的“原乡”展厅主要展示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展厅一侧的立体层板画上,古人或看书、下棋,或弹琴、散步,再现了“客家祖根地”汉魏洛阳故城的繁华盛景。
人物雕塑手拿族谱,扶老携幼,行色匆匆;墙壁上的巨幅彩绘,以及天花板上的声光影设备,营造了当年战火纷飞、百姓颠沛流离的场景……置身“离乡”展厅内,仿佛回到了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正穿越大谷关,举族南迁。该展厅通过图片、壁画、雕塑、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客家先民经历5次南迁,在他乡“生根发芽”,让河洛文明遍地开花的过程。
“他乡”展厅是一个大坞堡,四周有望楼,中间是客家土楼,寓意客家土楼脱胎于河洛坞堡,传承河洛文化基因。在这里,可以看到以图片和模型展示的土楼、围屋等建筑,了解土楼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客家文化传统;也可以通过带有锈迹的农具、发黄的书卷,穿越岁月体会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精神。
在位于二层的“望乡”展厅内,悬挂着黄、林、陈、李、郑、叶、谢等上百个姓氏牌及多块门匾楹联,展柜里放着已发黄的《陈氏族谱》《黄氏族谱》《赖氏族谱》……
“客家人‘重本’的意识根深蒂固,尤其重视族谱的立谱、续谱和修谱。”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讲解员宋向阳说,为了标明世系,客家人还将中原匾额文化带到南方,形成在祠堂等处悬挂门匾的习俗。
在“归乡”展厅内,环幕沉浸式影厅等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客家渊源、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讲述了“根在河洛 客出大谷”及客家人寻根问祖的感人故事。
宋向阳表示,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作为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将积极传播、展示积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以及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渊源,促进客家文化交流,助推洛阳“客家祖根地”品牌建设。
洛报融媒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张娴 马腾奔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