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从焦裕禄精神原点出发
焦裕禄是淄博人民的好儿子。
在他短短42年的一生中,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家乡度过。正如其女儿焦守云所说:“父亲在博山出生、上学、入党、战斗,25岁从山东南下,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父亲,为他成为一名党的优秀干部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焦裕禄诞辰百年之际,淄博日报记者沿着焦裕禄的成长和革命足迹,一路追寻焦裕禄精神之光。
01 家国情怀 此山此水此地出少年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开着油坊,一家人的生活尚算富足。
7岁的焦裕禄即进入博山第六小学上学。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焦裕禄纪念馆里,保存着焦裕禄小学时写的一篇作文——《阚家泉的风景》。少年焦裕禄用清秀的笔墨、丰沛的情感,表达了他对“绿水青山”发自肺腑的热爱。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在《我的父亲焦裕禄》中写道:“父亲对种树育林特别上心。”焦裕禄的这种情结与幼时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1964年春节,病重的焦裕禄回乡探亲时还特意叮嘱时任北崮山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壬年:“咱北山(岳阳山)得多种桑树,可发展养蚕。”
虽然到11岁就辍学了,但短短几年的教育为焦裕禄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焦裕禄人生随着1938年日寇占领博山彻底改变,家里的生意越发艰难。焦裕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先是推独轮车去城里送油运炭,后来下煤井挖煤。尽管如此,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债主上门催债,家里的两亩地被收走,焦裕禄的父亲悲愤交加,在一个清晨自尽。父亲尸骨未寒,焦裕禄却被日寇怀疑为“抗日分子”而关押。
被抓、折磨、逃亡……仅仅是一个无端的怀疑就让焦裕禄如同进了炼狱一般。但这也磨炼了焦裕禄的意志和心智。他在不断思考,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靠双手养活自己过安稳日子怎么就这么难?为什么日寇这么害怕共产党?
02 浴火淬炼 农家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
1945年,新四军解放了宿迁,焦裕禄才真切地接触并认识了共产党,这是为人民办事的党,是穷苦人的救星。
1946年1月,在博山区崮山村外一间土屋里,焦裕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血与火的淬炼,让焦裕禄从一个受尽压迫折磨的农家青年迅速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并表现出出类拔萃的领导能力。
1947年9月,中共华东局决定从山东解放区抽调一批干部随军南下。因为文化底子好又有军事经验,焦裕禄被选中并任命为淮河大队一中队第一分队第三班班长。
回家收拾行装时,焦裕禄振奋地告诉母亲:“不闯出个新世界,我就不回来!”
这句话,焦裕禄用生命来践行……
南下后,焦裕禄先后在河南尉氏、陈留、郑州以及东北的哈尔滨、大连等地开展革命和建设工作。后期,他参加洛阳矿山机器厂的筹建,克服外国专家撤离带来的不利条件,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直径2.5米的双筒矿山提升机。1962年12月,焦裕禄调任兰考,带领全县人民治理“三害”……
1964年腊月二十八,焦裕禄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身体里病魔已经肆虐,母子连心,谁也不说破,这是他最后的归来。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中,他在桥头跪别母亲,那“扑通”一声直抵心底、催人泪下。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积劳成疾患肝癌去世。
03 光辉原点 焦裕禄精神传承在家乡
“淄博是焦裕禄同志的故乡,淄博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把焦裕禄精神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在淄博,历届市委都高度重视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定期到焦裕禄纪念馆瞻仰焦裕禄事迹,感悟焦裕禄精神。
近年来,淄博市积极参与重大献礼影片《我的父亲焦裕禄》的拍摄,超过一半的镜头在家乡拍摄。2021年7月6日,该片全国首发式在淄博举行,引起强烈反响和观影热潮。
为了传承焦裕禄精神,2020年8月16日,淄博市在焦裕禄家乡北崮山村建成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学院聘请焦裕禄同志的女儿焦守云担任名誉院长,精心配备师资力量,力求打造立足淄博、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一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全国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主阵地。
最深的铭记就是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最好的致敬就是续写荣耀、再创辉煌。
2020年10月,淄博市在城市核心区设立“荣耀广场”,广场的入口处是焦裕禄的立像。半个多世纪以来,淄博市各级把争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作为党建规定动作常年坚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点燃不懈奋斗、永远奋斗的澎湃激情,激发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昂扬斗志。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做人要做个好人……”母亲对焦裕禄的教诲和期许,焦裕禄做到了。
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星空中,他的名字熠熠发光。
淄博日报记者 李慧 刘淼 李可孝 董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