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洛阳·县区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2年6月10日 星期
实时监测 自动预警
“科技+”为文物保护“护航”

龙门石窟奉先寺内的高清相机
工作人员展示定鼎门遗址内的遗址监测终端设备

近年,随着各式文物保护监测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被文物保护人员“捕捉”。近日,记者走进龙门石窟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体验科技赋能下的文物保护,是如何让文物被“感知”、会“说话”的。

01

实时监测,为文物“体检”

如果您去过龙门石窟,就会发现在一些碑刻和佛像下方,有着各式各样的设备在此“站岗”。光照、温度、湿度……甚至是细微的震动,都会被这些设备实时监控,记录在档。

在奉先寺西壁南侧的监测点,设备不但可以对卢舍那大佛头像及周边区域,进行红外温度成像、提取渗漏水区域图像等,还能计算出渗漏水区域面积;此外,通过红外温度成像技术,可以实时对卢舍那大佛头部区域进行监测。

这些图像每分钟都会更新一次,测量数据则被存储起来,为以后分析统计提供依据。在对文物本体进行监测时,风化、渗漏水、岩石稳定性、岩石震动等方面也都被纳入监测范围。另外,在龙门西山万佛洞南边的顶部平台上,还安装了不少监测西山环境的设备,可以对西山的综合气象、降水、噪声、土壤水分等进行监测。

这些设备的背后是龙门石窟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其位于龙门西山的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会在这里汇总。

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中心主任马朝龙介绍,自该系统运行8年以来,源源不断的数据信息为龙门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02

系统分析,为文物“开药方”

马朝龙介绍,之前每逢下雨,文物保护人员就会冒雨到现场观察渗漏水情况,现在通过这些设备,就能实现在微观层面对文物进行全方位“体检”。

马朝龙说,如果说监测的过程相当于“体检”,那么通过监测数据,则可以对文物进行“诊断”,进而为下一步“开药方”提供依据。通过设定预警值,一旦石窟出现变形、沉降、位移等情况,监测点就会立刻报警,并传回实时数据。

“我们计划对系统进行提升。”马朝龙说,下一步将更新软件系统、升级展示手段,让监测结果展示得更清晰。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除了日常监测,文物保护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例如,在这次对奉先寺的保护工程中,就运用到了地质雷达、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检测设备。

“从自然规律讲,尽管文物都会消亡或毁灭,无法对抗自然灾害,但人们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找寻文物劣化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消逝的过程。”马朝龙说。

03

自动预警,为文保“护航”

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6台遗址监测终端设备正在运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定鼎门遗址本体的保护历来备受重视。2021年,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根据其土遗址的特性,科学选位,在遗址中选取了6个位置布置设备。

“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白盒’,遗址的温度、湿度、沉降、位移等情况都在这6台设备的严密监测下。”河南建保盒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设计部负责人张明说,每一台设备中都集成了各类先进的传感器,比如3轴高精度倾角传感器、沉降传感器、震动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可以对遗迹本体的倾斜情况、局部或整体沉降,以及地震或周边工程施工作业对建筑遗迹的影响、破坏等进行监测,为预防自然灾害提供预警。

所有信息都会汇总在文化遗产监测系统上,遗址的温度、湿度、沉降、位移等各项指标清晰可见,而且在物联网智能检测分析系统上可随时生成监测报告,并进行智能分析。简而言之,如果哪项指标有异常,系统就会自动预警。

“如果遗址湿度过高,就会有微生物、植物病害的危险;如果湿度太低,则会有产生裂隙的可能。”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监测设备的普及对定鼎门遗址这类土遗址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洛报融媒记者 李砺瑾 梁笑宇 实习生 刘淼淼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