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连着千家万户,牵动着民生冷暖。社区建得怎么样、设施是否完善、服务是否周全,不仅事关城市的吸引力与亲和力,也关系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洛阳坚持把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社区,着力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不断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打通便民利民的“最后一公里”,以社区“小阵地”做细民生“大文章”,让文明城市创建更有价值、城市提质更有温度。
文化进社区,文艺活动种类多
近日,一场名师亲授的戏曲活动课在洛龙区龙瑞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火热开讲。这堂课的讲师是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的亲传弟子、国家一级演员关美利,来上课的都是社区里的戏曲“发烧友”。课程内容通过“精彩洛龙”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
60岁的辖区居民张新彩当天也来听课了。张新彩当了半辈子农民,从年轻时就喜欢听戏、唱戏,但当年为生活而忙碌无法系统学习戏曲。“现在好了,不仅住进了楼房,还能在家门口跟着名师学习,这在以前真不敢想。”张新彩说,她是关美利的戏迷,也是社区戏曲合作社的资深志愿者,她的梦想就是站上舞台。
当下,我市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正享受着文化进社区工作持续推进带来的各项福利。
舞蹈、模特、书画、戏曲……近年,我市持续探索“文化+文明”社区创建特色道路,鼓励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进社区活动。
“做好‘文化进社区’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在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市创建办相关负责人说,思想道德建设一直是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文化进社区”的过程其实也是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社会文明氛围的过程。
体育进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全
“学校内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专业场地的对外开放,让我们有了健身的好去处,太方便了!”5日上午,家住伊滨区伊水苑二组团的应孟择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篮球投进了篮筐。62岁的应孟择年轻时就喜欢打篮球,但因社区体育场地有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少有机会酣畅淋漓地打一场球。
差不多同一时间,涧西区春光社区75岁的李荣海也走进了社区运动中心。“以前想锻炼都不知道去哪儿、练啥项目,现在好了,专业健身中心出门就到。”李荣海说。今年春光社区运动中心项目投用后,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每天只要一块钱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健身服务,健身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为解决“去哪儿健身”这一难题,我市聚焦满足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需求,积极推进体育进社区工作,全域统筹、科学规划布局运动公园和体育设施建设。去年以来,我市通过盘活城市公共绿地、社区闲置用房等资源,建成社区体育公园22个、社区健身中心35个,赢得群众普遍好评。
根据最新出台的《洛阳市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导则及布局规划》,我市还将加快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打造196座社区体育公园,积极引入培训、活动、赛事等,为群众提供多样健身服务,巩固“15分钟健身圈”建设成果。
养老服务进社区,老年居民真欢乐
“闲着没?去‘乐养居’耍会儿?”“中,我正想去找老伙计们下两盘棋。”
在伊滨区李村镇杨湾社区“乐养居”的居民微信群中,类似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
截至目前,伊滨区已经建成养老服务设施87处,实现了城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在市级评选中,获评A级以上的养老服务设施达40处。
养老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我市着力推动养老服务进社区,鼓励各社区围绕医疗健康、日常生活、精神文化等内容,发挥社区平台枢纽功能,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为老年居民“量身打造”高质量社区养老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拓展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医养结合、配餐助餐、上门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构建“老有所呼,一呼多应”的供需对接格局。
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
近年,我市始终将社区作为城市提质的“主战场”,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社区倾斜,洛龙区明确社区服务“4+1”标准,推动体育、文化、养老等服务进社区;涧西区利用城市绿地、盘活社区闲置用房,用一个个社区健身中心、一座座社区体育公园,蓄力提升群众幸福感;伊滨区通过“社区能人库”、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等平台积极对接专业资源,让“体育名师”“健身达人”“文化名人”带动更多居民玩得专业、玩得开心……这些探索实践,赋能公共服务,打通了便民利民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推进文化进社区、体育进社区、养老服务进社区等重点民生工程的同时,我市还坚持以“微改造”促进“精提升”,用“绣花功夫”实现“常态长效”。按照计划,下一步,我市还将聚焦群众需求,以“片区、社区、居民小区”为单位,优化服务设施布局,继续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针对性、实效性,让更多群众“不出社区,把事办成”,拥有满满的幸福感。
洛报融媒记者 王若馨 通讯员 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