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摘登】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初冬时节,畅行在黄河生态廊道,微风起,落叶黄,层林尽染,候鸟归来,景色宜人。
“水清岸绿、宜居宜赏,这就是洛阳城的水韵美,也是洛阳人的幸福感。”常常在此骑行、休闲、遛娃的群众都有这样的感受。
近日,河南省发布第五号总河长令,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幸福河湖建设,从实现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科学水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一批幸福河湖,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我市坚持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以建设幸福河湖为引领,推动河湖治理逐步由以城区段为主向全域水体拓展,治水兴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伊洛河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示范河湖。
河长上岗,河湖变样。截至目前,全市设立各级河长2937名,累计巡河92万余次,发现解决问题3.6万余个;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新模式,构建“民间河长+媒体+群众+志愿者”社会监督机制,深化黄河“清四乱”行动,实行“人防+技防”,打造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一体防控”监管链条,实现河湖管护全天候、反馈“零延迟”。
保障持久水安全,是治水兴水的首要任务。如今,全市主要河湖已基本构筑“工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全方位防汛防线。特别是去年以来,洛阳把握“根子在流域”重大要求,创造性实施以清淤、清障、护堤为主要内容的中小流域“两清一护”工程,并于今年汛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清淤748万立方米,清理阻水树木64万棵,累计治理河长872公里,河道行洪能力大幅提升,成功应对汛期考验。
洛阳河湖密布,但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年,我市坚持“四水四定”,相继完成引黄入洛、故县水库引水等引水补源工程12项,小浪底南岸灌区顺利试通水,有力推动了水资源“空间均衡”。同时,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业节水技改,再生水回用率提高至30%,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
打造宜居水环境是老百姓看得见的好事实事。近年,我市坚持水岸共治、标本兼治,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河渠排污口及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3%。高品质打造滨水绿色空间,伊洛瀍涧“四河”形成500余公里绿色生态走廊,形成了山水交融、岸绿水清、宜居宜赏的生态绿廊。生态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如今,“水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世界濒危鸟类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已经成为洛阳的常客。
进入新发展阶段,水资源水生态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推进“四水同治”,统筹实施“五水综改”,不断提升新时代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幸福河湖为群众幸福感“加码”。
洛报融媒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洛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