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要有‘愿意去、有收获’的目的地,从文化传承、科普教育、文化服务等角度来看,博物馆是首选。”3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公众吸收文化营养的最佳场所,要持续创新思路,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博物馆。
“考古成果是青少年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鲜活教材。”马萧林提出,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精准解读,加上融合科技力量的表现形式,是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的有效路径。
马萧林举例说,河南博物院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个创新渠道是华夏古乐团。该乐团从2000年开始定期表演,演员在表演时,使用骨笛、陶埙、排箫、编钟等文物仿制品,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古人藏在音乐中的智慧。通过这一方式,沉默的文物在大家面前得以“复活”,拉近了历史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让年轻人通过研学进行心灵与文化的交融,是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马萧林认为,目前,不少博物馆研学活动在语言表达、互动、创新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文博人”应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进行跨界合作,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让文物能够更好融入生活、服务大众。
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见习记者 李晓楠 通讯员 李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