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伴随着这项“国之大者”的不断深入破题,我们面对的任务只会越来越繁重,摆在面前的难题也会层出不穷。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乡村振兴观摩推进会,一大议题就是“解难题”,分析洛阳当下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所在,结合内外实践探讨破题之策。
哪些难题?这次观摩,走遍全市各县区,深入数十座乡村,既看到了许多喜人变化,也发现无论是在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落实中,还是在“4+2”重点工作推进中,都存在尚未突破的困局、难以解开的疙瘩。其中,较为关键且亟待破解的,正是市委书记江凌在会上点出的来自投融资、体制机制和乡村治理三个方面的难题。
的确,俗话说“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要落到一项项具体工作上,建设施、上项目、兴产业,哪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投入,而融资难又恰恰是当下各地的共性难题。制度素来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现下我们的一些工作迟迟没有明显突破,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受束于落后的体制机制,浑身有力使不出来。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都说世上最难做的工作莫过于人的工作,比起抓产业、搞建设,乡村治理建立的是秩序、凝聚的是人心,难度只高不低。
三道难题,道道棘手。怎么解?透过会议不难发现答案。
破解投融资难题,善于谋划是关键。“我们过去都是有了钱再去想做什么事,现在要先谋划出事,它就自然有钱”,会上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今天,财政政策适度加大扩张力度,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政府专项债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换言之,现在大把的钱摆在眼前,就看我们会不会谋划争取,谋出前景广阔的好项目,不愁融资无门。伊川对县域内所有水库、灌区、渠道和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综合评估和充分盘活,把价值68亿元的存量公益性资产变成优质经营性资产,一番项目包装,成功筹措资金50亿元,为自己“谋”来了金融活水。
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深化改革是硬招。从何处改?会议明确激发“三个积极性”,也就是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工商资本的积极性、乡镇的积极性。村集体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唤起群众千百万,同心干,有他们参与,振兴才有无限动力;工商资本是促进城乡融合的主力,拥有充沛的资金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有他们下乡,农村才有蓬勃活力;乡镇是乡村振兴的一线作战部和主要推动者,放够该放的权、留够该留的钱,有他们力推,工作才能实得起来。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制度和乡镇管理体制机制三项重要改革。做好这些改革文章,就是改到了“钱哪儿来、地咋改、谁来干”的点子上。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问需于民是重点。基层治理向来千头万绪,如果这也想抓、那也想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很可能是哪个都“治”不好。追求治理有效,更多要问需于民,多问问老百姓的意见,从群众需求当中找答案。具体到我们,就是要在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拓展提升的基础上,提质建好“乡里中心”,真正让这里成为服务完善、暖心贴心的乡亲之家;建好用好党组织领导下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和自治、自乐、志愿“三自”组织,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探索开展农户积分创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成功就是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儿。千方百计解难题,拓视野、转思维、变思路,跨过难关就是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