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刘秀即皇帝位。九月甲申(十九日),他下诏褒扬卓茂:“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卓茂乃宛城人,“宽仁恭爱,恬荡乐道,雅实不为华貌,行己在于清浊之间,自束发至白首,未尝与人有争竞,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西汉哀帝、平帝时,卓茂为密县县令,“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民亲爱,不忍欺之”,数年后“教化大行,道不拾遗”。卓茂升迁京城,“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王莽篡汉时,卓茂辞官回归故里。刘秀登极即访求卓茂,卓茂“时年七十余”。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此事: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古之贤能),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群雄竞逐,四海鼎沸,彼摧坚陷敌之人,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莱之中,置于群公之首。这是他知道用什么样的人才能光复汉室、长治久安的缘故啊!
就中国数千年来的社会存在形态而言,无非是乱世和治世两种,统治者根据不同的社会现实,为实现政治目的或利益最大化,在用人上是因时而异的,简言之即“乱世重才能,治世重德行”,并且根据社会变化适时调整用人方略。刘秀即位之初重用卓茂,表明他要用儒家道德规范教化天下,由“乱世”而“治世”。
用人因时而异是《资治通鉴》叙史的一个亮点,司马光为后世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战国二百五十余年是乱世,七国贵族为争霸天下,用人不分君子小人、不论善恶美丑,于是各色人物纷纷粉墨登场:申不害、李悝、吴起、商鞅等人以法家学说变法图强,皆为君王师;苏秦、张仪、吕不韦之类阴谋家,靠坑蒙骗术纵横天下;邹忌、鲁仲连之类演说家,靠游说诡辩为诸侯座上客;豫让、聂政、荆轲之类侠客义士,以暗杀行刺名噪一时;信陵君等“四公子”豢养数千食客,皆为鸡鸣狗盗之徒、市井无赖之辈……
三国六十余年也是乱世,曹操为争夺人才连发三道求贤令,告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周之姜尚)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汉之陈平)而未遇无知者乎?”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曹操“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人才之盛冠于群雄。
治世则不同,只有重用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皇权高度统一。西汉武帝初年,洛阳人卜式以牧羊为业,历十余年,羊至千余头,屡次请求捐赠家产援助边塞。武帝派使者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答:“不愿当官。”再问:“难道你有冤情申诉吗?”卜式答:“我平生与人无纠纷,无冤情。”又问:“你为何捐赠家产呢?”卜式答:“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冬,拜卜式为中郎,赐爵关内侯,并宣告天下。显然,武帝要用卜式的德行教化百姓。
用人因时而异重在“时”,搞清楚时代特征,用人才能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