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东都,山水如画,花开如锦,近悦远来,文行如春,武行如秋,一时多少俊杰!让我们走进大唐世界,与大唐帝国的两大才子李白、杜甫,共品国色天香。
壹 上巳才子遇佳人
在讲述杜甫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讲讲杜甫的邻居、洛阳美女杨玉环。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是杨玉环十五岁的生日,杨家在自己宅园的牡丹园中,为玉环举行笄礼。玉环的三个堂姐已分别在前年和去年举行过笄礼。玉环还有一个堂妹,从杜甫的诗分析,她的名字可能叫杨玉月,比玉环小一岁。
按照唐代的礼制,笄礼要请近邻中的贵族妇女,她们是住在同一个里坊的朝鲜公主高氏、相邻里坊的万年县君杜氏等。
万年县君杜氏就是杜甫的养母。杜甫生于太极元年(公元712年)二月十二,出生地是巩县(今巩义市),比玉环大七岁。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周时期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的母亲是清河人,在杜甫三岁时去世。杜闲的妾卢氏,非常刻毒,于是杜甫的姑父裴荣期、姑母杜氏将小杜甫接到洛阳抚养。裴荣期出生于显赫的河东裴氏家族,时任济王府录事参军,其妻杜氏被封为万年县君。按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元河南志》等史料所载,裴荣期夫妇的府邸在仁风坊。此坊临近圣善寺的北门,与圣善寺南门所对的杨氏宅园距离甚近。
裴荣期夫妇将杜甫视同己出,两人在杜甫幼时亲自教其识字读书。杜甫幼年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五岁时,杜甫入东都国子监,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珪正是他的老师。
杜甫和杨氏五姐妹都很熟悉,对她们都很欣赏。十九岁时,杜甫离开洛阳,开始漫游天下,当时玉环只有十二岁。三年后,他回到了仁风坊,正赶上玉环的笄礼。上巳节是女儿节,是洛阳女儿举行笄礼的固定日期。杜甫在上巳节前突然回来,这是巧合吗?
唐代是个开放的社会,女子举行笄礼,实际上也是一次展示女子之美的活动,允许远亲近邻中的男女老少观礼。杨玉环的芳名早已传遍东都,来的青年才俊很多,因为在笄礼之日,女子可以向自己中意的人公开示好。
笄礼开始了,方式非常优美,因为它是专为女孩子设计的成人礼: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玉笄。当杨玉环以新的形象出现时,人们对她的美惊叹不已。有个词叫闭月羞花,羞花指的就是玉环之美。
笄礼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参加笄礼的未婚青年男女,在牡丹园里赏花,而其他人都要退场,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世界。
按照礼制,男方需采一枝牡丹花献给自己的意中人,对方无论中意与否,都要收下花枝。假如女方也中意这位赠花的男子,就会采一枝牡丹花赠给对方。假如女方不中意对方,就要把这枝花簪在头上,表示尊重对方,意思是“你的爱,我深深记下了,我已有意中人,虽然我们不能缔结良缘,但我们会有如花的友情”。仪式结束后,谁头上的花枝最多,又找到了如意郎君,谁才是今日的“花魁”。
我们很可能想到,到场的所有才子,一定都会把花枝献给玉环,她也一定是众佳丽中最耀眼的一朵牡丹花。
但很遗憾,并非如此。东都的才子们现实得很,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想借此机会攀高枝,娶比自己门第更高的女子,而今天来的贵族女儿们很多。当然,玉环仍是收到花枝最多的女子。眼看着一对对有情人已交换花枝,笑着交谈,而新绾的发髻上簪满鲜花的杨玉环,没有向任何人伸出牡丹花枝。向玉环献出花枝的十几个公子,都傻愣愣地看着玉环,他们在等待、在祈盼!
实际上,玉环早已心有所属,那就是早已相熟的杜甫,她已给他多次暗示,但他故作不知。杜甫在这群公子中很出众,有不少女子给他眉目传情,但当她们发现杜公子不动声色时,就转身离去,因为美女们都有高傲的心,并且有人正手捧花枝向她们走来。
忽然,大家发现了奇怪的一幕,众公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玉环,玉环却娇嗔地看着杜甫。玉环很有自信,这个邻家的哥哥向来对自己很好,虽三年未见,但这次回来参加笄礼,一定是为了她。
突然,杜甫潇洒地一笑,轻轻地折了一枝红牡丹,众人开始欢笑,大家都知道,郎才女貌,他们才是天作之合!玉环转嗔为喜,暗自想:我心中的白马王子真会逗我开心!
突然,从玉环身后,一个女子飞快地朝杜甫跑过去,大家一阵惊呼:“玉月!”不错,她是杨玉月,玉环的堂妹。因为今天的主角是玉环,大家把玉月忽略了。只见玉月走到杜甫身边,杜甫左手握着花枝直起身来。玉月解下自己的翠鸳鸯,送给杜甫。杜甫面带微笑,用右手接过翠鸳鸯,左手递出花枝。玉月手捧花枝,高高举起,一脸幸福的笑,一脸泪水的笑。众人才发现,玉月才是今天最美的女子。
贰 沉香亭前赏牡丹
几年后,杜甫与玉月喜结连理,而玉环则成了大唐帝国的贵妃。
牡丹是清清的伊洛河水、香香的邙山之土、畅畅的龙门山风、重重的帝都文明共同创造的伊洛精灵。在武则天时期,其曾往长安移植牡丹,但没有成功。因为,长安没有种牡丹的花匠。
杨玉环是洛阳女儿,是在牡丹花香里长大的,她非常喜欢牡丹,于是来长安时,带来了百本(量词,用于植物,株,棵)牡丹。到骊山后,她向唐玄宗提出,应在这里广种牡丹。于是,唐玄宗决定在骊山建牡丹园,将洛阳的美景移到美人的身边。
这需要一个种植牡丹的高手,他选中了洛阳花匠宋单父。《龙城录》说:“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可见,这个花匠功夫了得!唐玄宗将他召至骊山,他在此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相同。
这时,大唐帝国第一才子李白闪亮登场了。李白出生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其生地尚无确说。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
当年秋,唐玄宗在兴庆宫为杨玉环建了一座沉香亭,亭边种了红、紫、浅红、通白四种颜色的牡丹。次年花开,唐玄宗乘白宝马,杨玉环乘步辇相随,前往沉香亭畔观赏牡丹。
唐玄宗下诏特选梨园弟子中优秀的歌手李龟年等人唱歌,李龟年手捧檀板,站在众歌手前边,刚要唱歌,唐玄宗说:“观赏名花,面对爱妃,怎么能用旧曲旧词唱呢?”于是,命李龟年持御用金花笺,宣召李白进宫,让他立刻写出《清平调》三章。
李白当时宿醉未醒,但乍见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照映着明媚动人的杨贵妃,反而文思泉涌,一挥笔写下《清平调》三章。这些词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支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写罢,李龟年立即进献。唐玄宗命令梨园弟子调抚丝竹伴奏,催促李龟年引喉唱之。唐玄宗亲吹玉笛为李龟年伴奏,每吹完一曲将换新曲时,故意拖长笛声取悦杨玉环。杨玉环饮完酒,收起绣帕两次拜谢皇上的恩宠。
叁 才子相伴访牡丹
李白与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并称“李杜”,同为大唐第一才子。他们的存在,撑起大半个唐朝文坛;他们的诗作,照亮了整个时代;他们的魅力,倾倒了整个华夏。李白历经盛唐,杜甫辗转中唐,两人年纪虽相差了十一岁,但这文坛二宝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对忘年交。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当时,李白已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杜甫的名望还不太高。不过,李白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不恃才傲物,这也是李杜一见如故,成为至交的原因。二人同赏牡丹,在花丛中饮酒赋诗。
这一次相伴非常愉快,两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会面。同年秋,两人如约而至,并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三人游壮美名山,访高洁名士,好不快意!美好时光易逝,于秋冬之际,二人再次无奈分离。
次年春,李白去东鲁与杜甫相见,再次交心。李白不因才气倨傲,杜甫不因身份低微而奉承李白,短短一年,三次会面,影响一生,再无相见。此后,两人历经安史之乱,各自漂泊,于乱世艰难生存,余生的陌路没有让两人疏离,反而让两人的思念愈加深沉,催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动情佳作。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杜甫流寓成都,在老友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下,草堂盖成。后众人到彭州九陇县丹景山,去寻访牡丹,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花底》:“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此句为互文,萼和花都指的是花瓣,蕊和须都指的是花蕊。牡丹的瓣化程度最高,万瓣千蕊的花唯牡丹独当。万萼、千蕊虽为夸张笔法,却有所本,凡重瓣牡丹都是由多花形成,迭楼层层,可至千瓣,面径可达一尺。
该诗极赞牡丹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及对花的赞叹。
“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年将半百,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