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龙门石窟研究院、响堂山石窟研究院、邺城考古博物馆、洛阳日报社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牵手响堂山、邺城”大型直播活动进行最后一场。至此,本次大型直播活动圆满收官。
直播现场,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邯郸市临漳县副县长谢慧芹、响堂山石窟研究院学术院长赵立春以《民族大融合的回响——云上龙门牵手响堂山、邺城》为题,讲述北魏至隋唐的历史及石刻艺术,以及东魏、北齐时期一代枭雄高欢父子等名人的故事。
北齐是一个时间短暂又动荡不安的朝代,然而这个短暂的王朝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石窟艺术的又一个高峰。响堂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赵立春介绍,响堂山石窟上承北魏豪放之风,下启隋唐飘逸浪漫之气,尽显细腻生动之特征,在石窟雕刻史上写下了光彩而独特的一页。到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一些石窟中的隋唐造像,均受到响堂山北齐模式的影响。
关于高欢迁都邺城,直播中也进行了解读。谢慧芹认为,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的实际掌权者高欢将当时的都城由洛阳迁至邺城,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减轻来自西魏长安的军事压力,以便充实自己的核心领地,不过其背后可能还蕴含着对曹操的崇拜心理。“曹操以邺城为都,苦心经营16年,为邺城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基础。”谢慧芹说,高欢的部分经历与曹操相似,他迁都邺城,可能是在向曹操学习。
《敕勒歌》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您知道它和高欢有什么关系吗?直播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公元546年,高欢西征玉璧城(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附近)久攻不下,军士伤亡惨重,他自己气恨交加导致旧疾复发。为稳定军心,他强撑病体,在露天大营与军士们宴饮。茫茫白雪中,他的“发小”也是侍臣斛律金作下千古名曲《敕勒歌》,高欢随声和唱,回忆往事悲伤不已。公元547年,高欢去世。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逼迫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给自己,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至此,东魏宣告灭亡。
与龙门石窟类似,响堂山石窟造像也曾历经劫难,特别是民国时期的盗凿,使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缺头少臂。近年,响堂山石窟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对流失海外的造像利用科技手段虚拟复原。“这些做法与龙门石窟是一样的,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摸索出了文物保护利用的‘龙门模式’。”史家珍介绍,借助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龙门石窟研究院秉承“课题意识、项目意识”,不断加强科研水平,在实施保护工程时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因材施救,并邀请社会各界、媒体等加强监督,最终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让社会大众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
本次大型直播活动共推出7场直播,100余条新媒体产品,连接洛阳、邯郸两地,让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在云端“牵手”,获得网友频频点赞。
直播活动在前几季的基础上,联动媒体“朋友圈”进一步扩大。贵州、湖北、山东、山西、广东、江西等地的省级报社、广电媒体先后参与转播,同时央视频、新华社等央媒也持续跟进,共有80余家媒体、全国性文博KOL参与,全网阅读量超1000万,场均互动留言超300条,话题#云上龙门牵手响堂山邺城#登上微博热搜、抖音同城热榜。
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