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油彩、背铃铛、踮起脚……24日,在新安县元宵节社火表演现场,鼓点响起,9岁的“跑马娃”李新硕跟随“九莲灯”灯舞队伍入场,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锣鼓声震天响,夜幕中,演员们手持“九莲灯”,不断变换队形,莲花灯上下翻飞,明晃晃的灯芯时聚时散,组成各种象征国泰民安的图案及文字。溜灯、甩灯、对灯、绕灯、转灯,演员们似游龙般穿梭,将传承千百年的“九莲灯”演绎得出神入化,赢得现场阵阵叫好。
“我们的‘九莲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隋末唐初,自清朝嘉庆年间传入村里后,代代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新安县铁门镇刘岭村“九莲灯”表演团队负责人王胜利介绍,每年筹备春节社火表演是村里的大事,从制作花灯到现场演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出人出力,现场参与演出者有上百人之多。
在庞大的表演队伍中,和李新硕一样的“跑马娃”共有8个,他们的年龄从9岁至11岁,分别扮演秦琼、罗成、尉迟恭、程咬金等角色,在“领马”王保红的指挥下,配合持灯演员演绎传统故事。比起其他演员,“跑马娃”的行头是全场最重的,套在身上的道具“假马”已分量不轻,他们还要背上十几斤重的铜铃褡裢,为的是跑起来有阵阵铃响,好听、好看。一场演出,孩子们要跑半个小时,为了模拟马儿奔跑的姿态,他们必须踮起脚用小碎步快速移动,同时手抓马鬃晃动马头,显得威风凛凛。
为了这场演出,李新硕和小伙伴们已经排练了半个多月。“翻跟头、扎马步、折返跑,每天早上8点开始练,除了中午吃饭,一直要练到下午6点。”55岁的王保红是孩子们的“教练”,40多年前,他也是“跑马娃”中的一员。如今,他用老一辈当年训练的方法,为“九莲灯”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
“现在的孩子没吃过苦,遇到这样的训练咋会不打退堂鼓?可‘九莲灯’是全村的骄傲,家里人鼓励着就都坚持下来了。”王保红说,这些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村里的非遗也不再被人看作“老古董”,每年都有家长带孩子前来学习非遗技艺,“眼看着‘九莲灯’表演的新人越来越多”。
花灯内的点点烛光,映红了“跑马娃”的脸庞。在配乐的队伍里,80多岁的“鼓师”王百岁看着孩子们灵动的表演,越敲越有劲。参与了60多年“九莲灯”表演的他,见证着非遗技艺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如今又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再过几年,等咱们长大不能‘跑马’了,就跟爷爷、伯伯们学舞灯!”表演结束,卸下身上的装束,孩子们脸上、头上都散发着热气,他们约定,将来不管走多远,春节都要回来舞一次“九莲灯”。
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高月 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