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获悉,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洛阳的宜阳苏羊遗址、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龙门香山寺遗址三个项目榜上有名。
●宜阳苏羊遗址
苏羊遗址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下村南部,面积约63万平方米。自2021年开始,依托“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连续三年对该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仰韶早期、仰韶中期、仰韶晚期、龙山时期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基本厘清了遗址各个时期的聚落分布范围。
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任广介绍,苏羊遗址主要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动植物等遗存。陶器器形有尖底瓶、平底瓶、簋、鼎、瓮和陶铃等;骨器有锥、簪、镞、针和镖等;玉石器有石斧、石钺、兽首石雕、玉钺和玉璧等。
专家认为,苏羊遗址的发掘深化了河洛地区文明进程的研究,也集中体现了仰韶时期社会的复杂性。该遗址文化序列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且含有屈家岭、红山等文化因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材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龙门香山寺遗址
龙门香山寺是唐宋时期龙门石窟周边著名的“龙门十寺”之一,是唐代皇家寺院,位于龙门石窟东山南麓,遗址现存面积4万余平方米。2016年至2023年,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龙门香山寺遗址进行发掘,已发掘面积达4000平方米。
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内发现两处方形建筑基址(1号、2号),均为塔基。1号建筑基址的地面正中为半地穴式遗迹,内有舍利瘗(yì,埋葬的意思)埋空间。2号砖构遗存为具瘗埋功能的砖塔,专家初步推断其年代为7世纪后期,瘗葬者为入唐的天竺高僧地婆诃罗。
“地婆诃罗是唐代最早葬于洛阳的天竺(古印度)僧人,本次发掘也是国内首次对入唐的古印度高僧墓塔进行的发掘。”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介绍,该遗址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手印纹砖、舍利石函、石板、佛教造像、瓷器残件、石质建筑构件、宋人游记碑等。这些遗迹遗物,不仅对探讨香山寺的平面布局、历史沿革及与擂鼓台区的关系、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深入研究龙门石窟与周边寺院关系及中国中古时期佛寺布局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并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考古积累了经验。
●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是东汉、魏晋和北魏时期的都城遗址。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魏洛阳城宫城东墙、东南角、仓窖区西北角等部分进行了发掘,除了确认仓窖区西北角的位置和建筑结构,还新发现了与东汉北宫宫墙有关的遗迹,为确认东汉北宫的范围、选址及宫城形制演变提供了全新资料。
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涛介绍,从新发现的宫墙来看,东汉北宫的范围与魏晋、北魏时期的宫城范围大致相同。这一发现,将汉魏洛阳城宫城的始建年代从魏晋时期上推至东汉时期,丰富了汉魏洛阳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刘涛表示,东汉北宫依据自然地貌营建的事实,直观体现了汉魏洛阳城的营建思想,以及古人对自然条件认识和利用所达到的新高度。在仓窖区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北魏宫墙东侧发现了200余块陶钱范,上面可辨认的钱文有“大泉五十”字样,这是首次在汉魏洛阳城遗址发现明确的新莽时期遗物。
本次评选活动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等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承办,其他入选项目有:商丘永城市王庄遗址、南阳新野县凤凰山遗址、周口太康县刘庄遗址、安阳殷都区洹北商城遗址、濮阳华龙区干城遗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军冢遗址、南阳邓州市邓州古城遗址。
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本文配图均为考古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