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3月18日 星期
我市把富民导向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专门出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行动方案》
惠农政策“一箩筐” 鼓起百姓“钱袋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是关键。日前,市政府出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行动方案》,推出一揽子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增收举措,可谓“干货满满”。

审视洛阳乡村,山区丘陵面积大,农民收入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市委市政府在谋划推进“151”工作举措和“4+2”重点工作中,坚持把富民导向贯穿始终。

“要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该方案明确,2024年、202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7%,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500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方案从乡村产业、就业创业、农村改革、政策扶持等4个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产业“强起来” 增加经营性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产业是重中之重。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我市将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结“小田并大田”经验,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因地制宜探索“麦椒芝麻豆”等间作套种模式。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总保有量达300万亩。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绿色杂粮、肉牛奶牛、中药材、食用菌等4条产业链。到2025年,绿色杂粮、中药材、优质水果、精品蔬菜种植面积均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牛饲养量达60万头,特色产业总产值63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坚持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并重,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40家,预制菜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伏牛山区和黄河生态廊道为重点,发展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业。到2025年,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50个,建设精品民宿集群10个以上。

就业创业“动起来” 增加工资性收入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聚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方面,加强农民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增收;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领办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自己当老板”。

●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每年完成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和转移就业劳动力持证培训5万人次,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3500人次。

●拓宽农民就地就业渠道。对财政支持奖补类重大工程项目、县乡政府实施的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等,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吸纳当地群众就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到2025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稳定在400家以上。

●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服务。依托乡里中心等平台,提供各类就业创业服务,打造区域性的劳务品牌、技工品牌,实现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匹配。

农村改革“活起来” 增加财产性收入

广袤农村拥有大量资源性、经营性资产。用改革的手段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对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盘活用好乡村资产。把土地流转作为“三变”改革的重中之重,充分放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收益。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到2025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稳定在72%以上。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入股等多种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经济薄弱村采取村企村社联动、飞地经济等办法加快发展。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

政策扶持“帮起来” 增加转移性收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我们党的重要政策导向。下一步,我市将在严格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基础上,持续推动政策资源向农村倾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足额按时兑付上级财政支持资金,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2024年、2025年市县两级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分别不低于48%、50%。

●创新金融扶持政策。结合乡里中心建设,把金融服务向最基层延伸,支持银行业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三农领域信贷投放。用好“农户贷”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合作银行10倍以上发放农户贷款。

●加强农业保险保障。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支持县区围绕特色产业,每年选取1个至3个品种设立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逐步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全覆盖。

洛报融媒首席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张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