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6月13日 星期
旅人凝望
拜谒马克思故居
□来学斋

从巴黎出发,驱车5个小时就到了与法国紧临着的德国西南边陲一个古老的城镇——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市。这里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诞生地。

最早看到这位蓄着大胡子的伟人肖像是在上小学三年级时,“马恩列斯毛”5位领袖的肖像并排悬挂在教室墙壁上。此后,“马克思”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一路学习、工作,直到现在。6月初的一天,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专程到他的家乡拜谒,也算圆了我半个世纪的夙愿。

早晨,车行驶在通往特里尔的高速公路上,天空乌云密布,一路上淅淅沥沥的细雨下个不停。公路两旁,茂密的森林、绿茵茵的牧场、美丽的村庄尽收眼底。下高速公路后,只见层层梯田盘绕的山坡上种满了葡萄,特里尔城就坐落在德国母亲河——摩泽尔河狭长的河谷盆地里。

特里尔还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它与罗马、伦敦、巴黎3个城市并称欧洲四大古都,有“阿尔卑斯山北第二个罗马”之称。在人口只有11万的特里尔市区,就有尼格拉城门、圆形露天竞技场、凯撒浴场、芭芭拉浴场、罗马桥、伊格勒纪念碑、特里尔大教堂、圣玛利亚教堂等多处历史悠久的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氛围和人文情怀。

200多年前的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就诞生在这座山水环绕、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一直到17岁离开这里,到波恩和柏林去读大学。马克思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众多良师益友的引导和影响,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崇尚理性、向往民主的世界观。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第一次表达了为全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走在街道上,如果不是特意寻找,几乎要错过马克思故居。眼前这座德国莱茵地区的典型建筑,位于特里尔布吕肯街10号,建于1727年。这是一座灰白色的3层楼房,有着淡黄的粉墙、棕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1947年5月5日,马克思故居博物馆在这里对外开放。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旁边的一块黑色铭牌,上面刻着德文:“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在这里出生。”当年,楼上是马克思一家的住室,楼下是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律师租赁的房屋。马克思一家在这里住了一年半时间。在大约1岁半的时候,小马克思随父母搬到了西蒙大街8号居住。

走进博物馆,展览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了马克思的生平及他所生活过的地方;第二部分展示了马克思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这里展出的有《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版本、早期译本及重要版本,《资本论》的最早版本、早期译本,以及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书籍等。令我感动的是,展出的图片中,有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延安的中共领袖们、解放军进北京城、开国大典等内容。在地板上的深灰色世界地图上, 用重色块标记着社会主义国家,而墙面上镂刻一句熟悉的名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毛泽东,1939年”,看后倍感亲切和自豪。

马克思故居留言簿上超过70%都是中文留言。德国人也许不太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比德国人更崇拜马克思,以至于特里尔大学特别设立了一个项目——专门研究中国人的这些留言,试图从中找寻出马克思及他的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走出博物馆,天空已是云开雾散,阳光普照,我们散着步,来到离马克思故居不远的圣西蒙教堂广场。这里矗立着一尊中国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特意赠送的马克思铜像,本体高4.6米,连同基座总高5.5米。铜像的作者是国际知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铜像生动传神,呈现出一个拿着书、行走中的马克思。前来凭吊的人们似乎看到,马克思以自信深邃的目光、从容坚定的步伐,从特里尔走向世界,从历史走向未来。

我久久注视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铜像,不由地感慨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做出了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贡献,还因为他们经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马克思度过了几乎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贫困和牺牲。在漫长而卓绝的斗争岁月中,他忠于少年时代的誓言,初心不改,为人类解放事业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星转斗移,两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作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我想。这应该是迄今为止人们对马克思的最高评价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