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孟津区送庄镇中心小学把传承农耕文明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做法成功“出圈”,不仅受到孩子们喜欢,也得到家长们的交口称赞。
在该校由旧车棚改建的“农耕记忆馆”里,校长黄晓伟正在培训“小小解说员”,孩子们介绍起馆里收藏的农具来如数家珍。架子车、镰刀、篱笆、马笼头、箩筐、铡刀……一件件凝聚着人民智慧和民族生存发展密码的农具,在详尽的讲解中,一次次唤醒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为啥这所占地不到10亩,仅有300多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坚持建造“农耕记忆馆”呢?黄晓伟说,最直接的原因是2018年他担任该校校长后,在一次批阅六年级学生作文时,惊讶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麦苗韭菜分不清”“麦收时节在金秋”“不知道耕牛、起垄整地”等现象,这引起了他的深思。
在区教育局、镇中心校的指导协调下,该校党支部对全镇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调研和梳理,确定了“传承农耕文明、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并决定因陋就简建造“农耕记忆馆”,动员师生家长收集农具。目前,馆里征集到各类农具300多件,吸引当地中小学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要想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成效,赢得家长的支持很关键。为此,学校召开了劳动教育专题家长会,与家长就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其获得终身幸福,家长要大力支持学校开设劳动课并鼓励孩子多做家务、摆脱手机困扰等方面达成共识。
开设劳动课后,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很明显。许多家长说,孩子放学回家玩手机少了,主动做家务多了。还有的孩子会主动阅读防治病虫害、育苗施肥、天气预报等方面的书籍。黄晓伟说,认准的事就要坚持做下去,他准备在校园里再“挤”出一小片地,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劳动基地,同时成立天气观测、良种培育等兴趣小组,把这件大好事向纵深推进。 (张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