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绎(公元1071年—公元1108年),字思叔,寿安东七里店(今宜阳县锦屏镇东店村)人。作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的杰出弟子,张绎在《宋史》中留有传记,其贤名远播,逝后被追赠翰林学士。他擅长写作文章,但笔墨遗存不多,仅有《座右铭》《师说》《祭程伊川文》数篇及《明德录》流行于世。
治家格言 警世宝鉴
在程颐门下受业求学,张绎深受师长教诲。当他研读《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之句时,心境豁然开朗,遂淡泊名利,转而专注于学问和道德修养,并作《座右铭》以自省。全文为:“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座隅,朝夕视为警。”
大意是说,凡是说话一定要忠实诚信,凡是做事一定要笃诚恭敬。饮食一定要注重节俭,字画一定要讲究工整。容貌一定要端庄大方,穿戴一定要整齐洁净。走路一定要自然安详,住处一定要正常清静。做事一定要考虑开始,说话一定要言出必行。日常美德一定要坚持,对人许诺一定要兑现。看到善良之举就像自己所为,看到丑恶之行就像自己患病一样。以上这十四条,我都尚未深入省思。写下来放在书桌角上,从早到晚都把它视为对自己的警戒。
张绎的《座右铭》共十四条,内容涵盖了言谈举止、道德操守、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句句都充满了智慧与哲理,彰显了他对道德和人格卓越境界的不懈追求。
古籍选录 御笔生辉
张绎的《座右铭》广受世人赞誉。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与李幼武所著的中国首部记录名臣言行的著作——《宋明臣言行录》,收入宋代人物225人,详细记录其言行事迹,张绎的《座右铭》被选录其中。元末明初的《明心宝鉴》,汇集明代之前先贤个人修养、安身立命的论述,张绎的《座右铭》亦被收录。此书不仅是倡导善行、启迪智慧的经典之作,更是首部被译介到西方的中国古籍。
清代书法家河孔阳编纂的《墨场必携》,1880年由日本文进堂用汉字刻版发行,共辑录铭文、箴言、歌咏、家训四种文体,主要涉及立身、养性、读书、持家、居官等内容,语言简练明晰,精粹无比。张绎的《座右铭》列“铭文篇”第五篇。该书一度流落东洋,尘封百余年后,200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印出版,更名为《名人座右铭》。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5年。其书法造诣颇深,笔法、结构和章法皆独具魅力,是明代帝王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世宗的楷书“张思叔座右铭卷”,现为珍贵文物。这幅作品不仅是明世宗书法艺术的杰出展现,更深刻地体现了张绎《座右铭》所蕴含的深远影响。
望族借用 书院镌石
张绎的《座右铭》可遵可学,历久弥新。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以气势恢宏的建筑艺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天下。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静升王氏第十六世祖王廷璋在创建王家大院“和义堡”时,特借张绎的《座右铭》立下家训,除口耳相传外,更被巧妙镶嵌在居所建筑之上,或雕琢在砖木石面,使王家族人举目即见,时刻提醒族人及后裔谨言慎行、修身自律。
山西晋中常家庄园,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晋商文化的瑰宝,有“华夏民居大观园”之誉。常家学者常麟书,身为山西儒学大家和教育家,将张绎的《座右铭》全文书写,悬于堂屋正中,作为常家世代传承的家训。在常家庄园养和堂前院的石半亭,还树立一家训碑,碑文为张绎的《座右铭》,旨在训诫子孙秉持诚信、恭敬等美德。
云南大理弘圣寺乃南诏、大理时期王室活动的重要场所。庙宇毁于明初,仅存弘圣寺塔。明代在寺院旧址上兴建书院,弘圣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书院门楼前仍矗立着两块文物石碑,一为杨慎破译的中国古老禹王碑,另一则是刻有张绎所著《座右铭》的石碑,两碑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启蒙之光 殷切寄语
朱熹所著《小学》,堪称启蒙教材典范。此书分内外篇,内篇萃儒家经典之精髓,外篇集贤士之嘉言懿行。张绎的《座右铭》入选《小学》的《嘉言卷》。元代大儒许衡说:“《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明太祖令亲王、太学生读《小学》。清代规定童生入学考试要用《小学》,张绎的《座右铭》在清末被选入小学教材。
星云大师总监修的《献给旅行者的365日——中华文化与佛教宝典》,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弘扬中华文化、励志人生的教科书,收录400多位作者800则作品,有诗词、家训、座右铭、劝世文乃至经论等。张绎的《座右铭》与古往今来诸子百家、文人智者的名文名段并列其间,共耀青史。
中纪委网站特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灵石王家大院专题、《中国纪检监察报》所载的《家训见于细微》一文,重点介绍静升王家借张绎《座右铭》立下的家训。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洛阳市纪委监委网站相继介绍张思叔的生平及《座右铭》。张绎的《座右铭》字字珠玑,生命力强,持续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