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孔子的《论语》 于丹的“心语”
我的“床右铭”
儿子 的 朋 友 观
读字典
盛世大唐 绝代“三彩”
男人的高折旧率走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1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孔子的《论语》 于丹的“心语”
  看见于丹是在《百家讲坛》上,她的语言干净得如冬日阳光,没有半点语病;认识《论语》是在大学课堂上,其悠远和深刻使我不敢靠近,打算老来再读。

  由于时代的阻隔和话语方式的完全陌生,大多数人读《论语》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一道狭小的门,而于丹却能在这道狭窄的门里随脚出入,丈量了《论语》的每一寸土地。

  她把这本书定名为《于丹〈论语〉心得》,首先在治学态度上就显示了一种平常心。老实说,我们今天的学者,谁会在孔子面前奢谈什么文化,谁会像古人那样搞什么《论语》集注,谁会说自己可以解读《论语》。而于丹说她在读了《论语》之后,有了一些心得,并乐意把这些心得拿出来,与我们的心得贴近,这种方式自然得犹如春风与春风的邂逅,是清新愉快的事情。

  所以得感谢《百家讲坛》,一个好栏目竟可以这样细致入微地深入到我们的内心,这是贴近的力量。《百家讲坛》能让学者与大众贴近,有十分功劳!于丹能让圣人与凡人贴近,有功劳十分!我想《百家讲坛》之所以坛坛都是好酒,好就好在这酒不是高不可及的茅台,而是老百姓都可以沾一沾唇的一毛烧或者二锅头。从易中天的《水煮三国》,到《于丹〈论语〉心得》,之所以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是因为他们都放下了学者的架子,不琐议考证,不鞭辟训诂,不卖弄高深。譬如《论语》,那么艰深的文字,被于丹离析为一片片柴薪,就好像邻居走到楼道里,与你打了声招呼,就把这些柴薪搬进了你的厨房,点燃了你的文化灶台,充实了你的精神仓廪。

  于丹把这种文化的传递方式,称之为 “温暖”。

  她好像多次提到过温暖,还提到了温度。我在电视屏幕前听她讲授的时候,往往迷失于她干净而流畅的语言河流中,我欣赏她跳跃在语言峰谷间的快捷思维,仿佛一群梅花鹿轻捷地越过一片草地,所以不记得她到底说过多少次的温暖和温度——好一个明慧快意的于丹!今后你再让我们享耳福的时候,请把那流畅的语言之河,稍稍地放慢流速,让其迂回于我们的心窝,涟漪在我们的心湖。

  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孔子的意象和理论,原来也是这种温暖、这种荡漾、这种涟漪。《论语》原本是不生硬、不教条,不是那么高不可及,它后来被放在阴森的文庙里或者帝王的香烛前,完全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了,完全是被世人误读了!原来的孔子不是这样的,他站在平地上,只不过早早认识了大地和心灵的路径,甘愿做了路标,当我们这个民族走到他跟前问路的时候,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了大致的走向——就这么简单,孔子是最家常的孔子,《论语》是最简洁的道理。而有人硬说孔子是圣人,硬说《论语》是政治,硬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我们感谢于丹的是:她不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她只说《论语》对于我们的内心,有了一种温暖的制约。

  于丹能把2500年前的孔子,以动画般的活泼与新鲜气息,刷新在我们的心屏上;她又把2万字的《论语》归纳为心灵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等若干个篇章。她就用这些小道,阐释了大道;以平民的方式,解读了圣贤的理论。于丹的心语和大师的心智之间,是一座没有时空阻隔的桥梁,我们感谢她架起了这座桥梁,使往来古今的许多沟通成为可能。

  有人在网上讥讽如今的学者上《百家讲坛》讲课,就像一个个“文化奶妈”。但这个“文化奶妈”,却正是时代的需要。因为在如今这个轻点鼠标就可以遨游世界的时代,我们还真的需要回过头来寻找《论语》;因为我们内心欲望的拔节声,已经使我们在大声喧哗中失语——而孔子的《论语》、于丹的“心语”,轻轻地在我们耳边,做着提醒……

  ■洛浦漫笔

  □孙钦良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