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爱洛阳的理由多得数不过来
多胞胎, 让人欢喜让人忧
营运货车 审验不用“扎堆”了
50年,难忘“中俄友谊故事”
新闻网广告
《22楼会客厅》周四与您相约
冒充治安人员结伙作案
天津盗车 洛阳“翻船”
毕业喽!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5月26日,由俄罗斯12家主流媒体20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了 由前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拖,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50年,难忘“中俄友谊故事”
  采访团里的俄罗斯记者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对前苏联援建一拖的那段往事显得很陌生。

  但在一拖接待楼前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当他们听着前苏联歌曲、看着前苏联专家在一拖建设工地上与中国工人一起工作的老照片时,这些扛着摄像机、端着长镜头的年轻人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费奥多罗夫是《莫斯科真理报》的一名记者。面对《拖拉机报》记者的采访,他激动地道出了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我的父亲当年就在一拖工作过,还曾经开过665军用汽车呢!父亲说起在中国、在一拖工作的经历特别自豪……”

  在费奥多罗夫和前苏联专家翻译齐家琴的共同回忆中,一段“中俄友谊故事”浮出水面。

  一拖建设期间,原计划聘请118名苏联专家,后来我方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实际来到洛阳的苏联专家只有40名。贝柯夫、列布柯夫和阿列克谢夫就是其中的3位。

  贝柯夫当时是莫斯科工业建筑设计院派遣的土建专家。当时,一拖的厂房大部分是我国自行设计的,唯有铸钢、铸铁车间是苏联设计的。贝柯夫主要在这两个车间工作。“贝柯夫是1956年8月来到一拖的,每天8时随工人上班,常常干到深夜才休息。”齐家琴至今记忆犹新。

  铸钢车间地下室结构非常复杂,里面管道纵横交错,光线昏暗。一天晚上突然下起大雨,贝柯夫想:地下室如果渗水,势必影响施工进度。他不顾大家的阻拦,执意下去查看。

  “地下室里有个土坑,当时没有人发现。贝柯夫走在最前面。突然,大家听见他‘啊’了一声,循着声音找过去,这位专家已经掉到坑里了。”

  贝柯夫被抬出地下室时,动都不能动。送到医院一检查,他断了3根肋骨。尽管如此,贝柯夫在医院养伤期间,还对铸钢车间的200多台机床设计图纸作了不少修改。没等身体痊愈,他就出了院,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忘我工作的前苏联专家远不止贝柯夫一个人,许多带病坚持工作的前苏联专家都给中方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土建专家列布柯夫由于长时间操劳,患上高血压,大家劝他休息,他诙谐地说:“不是只有医生和药物才对病人起作用,工作本身有时也能治病。”眼看医生的叮嘱没有起作用,厂领导干脆锁上了列布柯夫办公室的门。列布柯夫却恳求厂长说:“快把门打开吧,我在中国总共才工作两年,您锁3天门,我就损失3天的宝贵时间!”但厂长始终没答应。到了第四天,列布柯夫不再要求开门,因为他干脆在宿舍办公了。

  前苏联专家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一拖建设的关心。

  一天上午,阿列克谢夫正在开会,不知谁说了一句“锻工场的地基旁边约20厘米处挖了一个锻锤设计基础”。闻言他马上警觉起来,告诉大家这样有可能使柱基旁边的土壤下移,造成厂房崩塌。阿列克谢夫指示停止开挖,立即浇灌混凝土,并要求中方总工程师留在现场监督。下午1点多钟,他回到住处简单吃了点东西,又来到工地,直到当晚11点工程达到要求才放心离开。

  一拖建成投产8个月后,前苏联专家奉召回国。他们给一拖留下了丰富的技术资料,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本报记者 赵志伟

  通讯员 郭景涛 贺景彦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