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36版:纪念特刊·百姓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义送采棉工回湘西
书写百年老宅 触摸洛阳历史
民生:百字小稿 总离不了
《理财工作室》让读者更具理财意识
报人风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书写百年老宅 触摸洛阳历史
本报记者 郑凤玲
  张乃定老人和她的女儿。杜武 摄

  上周,一位读者辗转打来电话,要找我。我接通电话后,她非常兴奋地说:“郑记者,我想问问你那组百年老宅的稿子是什么时间发的?我在洛阳新闻网里翻了半天也找不着,你能不能帮我看一下总共几篇?”

  我很是意外。百年老宅系列稿子是我2003年写的,时隔5年,竟然还有人记得它。我翻开自己的剪报本,重新浏览了这几篇文章,引发了几多感慨。

  “洛阳百年老宅”是我在晚报采访中心做记者时,时任主任的袁星勃布置给我执行的一个策划。当时我领这个任务还有些勉强,因为我是一个外地人,对洛阳的历史文化只能说是一知半解,让我去写洛阳百年老宅,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意思。可是当我真正深入其中时,就乐此不疲了。

  这个系列中,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洛阳老私塾——史家大院,它在洛阳一中附近。史家是旧时办私塾的,洛阳上了年纪的文化人几乎都知道。院里还住着史家媳妇——90多岁的张乃定老太太。根据她和女儿的回忆,我写成了《洛阳老私塾》一文。

  史家大院里,有一个人让我记忆深刻,就是史家女儿。她早年丧夫,回娘家后,就当起了学堂女学生的“女先生”。我看到她时,她已经70多岁,重病在床。遥想当年才华横溢的她教书的风采,不由不感叹世事沧桑。

  洛阳百年老宅系列的另外一篇写的是张乃定的娘家——张家大院。为配合我的采访,94岁的张老太太颠着小脚,陪我仔细转了这所已经破败但仍不失大家气派的宅院。每到一个屋子,她都细细打量,时时出神,好像回忆起了许多往事。也难怪,她17岁以前的少女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记录了她一生中最美丽的往事,该有多少往事充盈在她的心中啊。

  于是,我对写洛阳百年老宅越来越有兴趣,对生活在百年老宅中的那些人更是充满了好奇。洛阳,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城市,而曾经生活在洛阳城的这些“大户人家”的人们,应该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最“时尚”的人物。我是多么想知道当时的他们在这一个个深宅大院里是如何出生长大、娶妻生子、逐渐老去的啊;特别是那些深宅大院里的小姐们,她们是如何长大、读书、出嫁的呢?

  那些时候,我经常一个人骑了自行车穿行在老城,或者漫步在那些老街老巷里。一看到哪里隐约露出老房子的残角,我就赶快进去,探询这家的历史;一看到坐在墙根底下的老人,就很兴奋,赶快上前与他们攀谈。就是通过这样琐碎、细致的采访,我陆续写成了《这里住过董老官》、《三座老宅》、《钟鼓楼下的赵家院》、《北大街寇家老宅》、《寻访庄家大院》、《徐家老宅》、《太史故居翰林家》等文章。

  通过写洛阳百年老宅,我开始触摸到了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了解越多,我就越敬畏洛阳,它的历史太深厚,它的文化太博大。我能有机会触及其中的若干记忆和痕迹,太幸运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