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9版:纪念特刊·一鸣惊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报纸与洛阳同崛起
观念一新天地宽
报人风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观念一新天地宽
——回忆1985年创建 自办发行网络的前前后后 原总编辑 李宗挺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洛阳日报迎来了创刊50周年大庆。

  遥想当年,感慨万端。

  我这一辈子,从1954年年底踏进报社的门槛,到1990年离开工作岗位,其间随着洛阳日报三次停刊、三次复刊,在报社摸爬滚打了几十个春秋,多少艰辛,多少欢乐,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为了祝贺洛阳日报创刊50周年,我遵嘱撰文,回顾20世纪80年代创建自办发行网络的前前后后。

  自办发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洛阳日报社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一项,那是顺应改革大潮的必然产物。

  报社办报委托邮局投送是报业的惯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报几乎无一例外。这样做,办报人确也省心省事,无非是发行费高一些,至于邮局投送是不是及时,读者是不是满意,办报人无需过于操心,反正报纸是宣传品,财政拨经费。

  如果有谁对此提出异议,企图改变这种状况,那就是离经叛道,是思想路线不端正的表现。

  当年报社“以厂养报”,就是说,报社的经费来自印刷厂的利润,这笔钱一年约30万元,报社月亏平均两万多元,弥补报社亏损后所剩无几。

  冲破禁锢、开拓新局面的历史使命落到了我们这代报人的肩上。有些变革,关键在思想领域,观念更新以后,新局面立即出现。有一些创举出台后一帆风顺。

  真正称得上动大手术的就是自办发行。报社自建发行体系的创意确实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报纸发行脱离邮局会不会乱套,自建一套发行网络是不是合算,有没有这个能耐,有没有那个实力……总而言之,是不是多此一举?

  朋友们对自办发行的担心可以理解,好心的规劝应当感谢,某些嘲讽和指责也不能不加以重视。我们反反复复地自问:走这一步是不是“不务正业”?不!为了报社得以挣脱困境,为了自己的报纸投送得好一点,发行得多一点,这一步势在必行。这是我们的职责,责无旁贷。当然,我们确实缺乏实力,连投递员的自行车都要自备,更买不起汽车,但我们穷有穷精神。困难再多,该办的事不能不办,认准了就义无反顾,豁出去,破釜沉舟地一搏,值得!

  无法忘怀1985年最初的日日夜夜,悬着的一颗心时刻准备着应付从电话里传来上级的责备、读者的批评。

  那年倒春寒,一场罕见的大雪冰封了大街小巷,公路上的行人三步一跌、五步一跤,叫苦不迭。这天,令人提心吊胆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了听筒。

  “是报社总编吗?”

  “是我,请讲。”

  “今天只有洛阳日报送来,送报的姑娘们真不容易,她们辛苦了。”

  这是读者的声音,真真切切的声音,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祝贺的信件从机关、学校,从城市、乡村雪片般飞来。邮局一位退休的投递员,在他三楼的家里收到了送上门来的洛阳日报。老人无限感慨:“俺干了一辈子这差事,我们没有做到的,人家做到了。”

  随着《人民日报》的报道,随着新华社的电波,洛阳日报自办发行成功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神州大地。

  《人民日报》消息:洛阳日报自办发行以后,报纸发行量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增。投递费用锐减,4年节约开支150万元。

  “报社自建发行体系有三好:一是报纸投递早;二是投递质量高;三是投递费用少。”《〈洛阳日报〉自办发行成功》被收进了1986年《中国新闻年鉴》。

  回眸往事,不免想起作家白桦的一段话:“在人生的路上,曾是天堑的许多条条框框,过了若干年再回头去看,原来都是蛛丝。”面临即将来到的21世纪,回首20世纪80年代中期洛阳日报的改革如何起步,可以说,当年尽心竭力攀登的那些高峰只不过是些土坎儿,呕心沥血开拓新路挣脱的乃是微不足道的蛛丝。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文撰于1998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