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专 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文明——现代市民的生活方式
搏击贫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8 年 6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搏击贫困
——洛宁扶贫开发工作侧记 张智超 张光杰 高文治
在洛宁县“百里万亩优质烟叶产业长廊”上,东宋乡聂坟村群众给烟叶“喂”豆浆。李中灿 摄

  近日,笔者前往河南省“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洛宁县北部塬区。行车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银白色薄膜和生机盎然的烟苗。

  “连片开发,不仅让村民富了,环境美了,更重要的是村里建起了超市、文化大院、卫生所、多功能教室、计划生育康检室,方便了村民生活。”渡阳河边,一名从麦田归来的妇女快人快语。

  在县委书记高维勋的办公室里,一张用红蓝颜色标志的洛宁县扶贫攻坚工作示意图显示:在未来两年,该县连片开发区内将发展优质烟叶6万亩,实现占全县版图面积1/3(590平方公里)的贫困区域、占全县1/2(35个村)的贫困村、占全县总人口1/4(13万人)的贫困人口一次性脱贫。

  连片开发,一场新的扶贫战役在洛宁大地打响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七山二塬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导致该县交通闭塞、经济落后。2001年,洛宁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撒胡椒面”的救济型扶贫方式,难以改变“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的困境,村民们仍生活在贫困线上。

  随后,该县又尝试了包村到户、产业化扶贫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内容单一,资金短缺,难以满足群众强烈的脱贫愿望。

  2005年,该县针对贫困地区财力不足的现状,在认真总结以往扶贫模式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综合扶贫新路子。

  该县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每年确定10个至20个条件相对较好的试点村,统筹协调,将财政扶贫资金与扶贫、代赈、林业、交通、烟叶、水利、农业、科技等涉农资金整合使用,集中投入,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

  两年来,该县整合资金7233.49万元,重点围绕农村道路、人畜吃水、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设,不仅有效避免了资金匮乏和重复使用问题,而且“输血”更全面。此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村村硬化了路面,建起了文化广场,美化了庭院……另一方面群众的致富能力也提高了。温庄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全县最大的蔬菜大棚和小杂果基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东寨子村利用绿竹风情园,家家建起了家庭宾馆,使闲散劳力有了不菲的收入。

  这一“妙招”,有效化解了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的难题,立即引起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注。全省、全市扶贫工作座谈会、现场会相继在洛宁召开。

  2007年,国家扶贫办、财政部推出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作方案。省委、省政府在慎重研究后,确定洛宁县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县。

  从去年10月开始,在洛宁县东宋、河底2个乡16个行政村的广阔土地上,扶贫攻坚的战役打响了。目前,该县共投资6912.3万元,修筑通组入户道路137.2公里;建成桥涵3座;建设人畜吃水工程7处,解决了1.1万人、300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建成了包括村部、卫生室、连锁超市、多功能教室、远程教育终端、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休闲健身场所等在内的16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从点(试点村)到片(连片开发),洛宁县扶贫开发实现了由“整村推进”到“整县扶贫”的嬗变。

  高维勋说:“我们要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积极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渗透,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典范。”

  从“千亩优质烟叶示范区”到“百里万亩烟叶长廊”,建设全国先进的现代优质烟草业

  今年,东宋乡王岭村村民邢全民一家,在麦收时节“闲”得乐陶陶。

  老邢介绍说,一是自家口粮田的麦子舍得花钱请收割机来收割,二是他家17亩坡地全部出租给了王岭现代化烟草农业示范区。

  老邢跟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往逢上好年景,他家17亩坡地每亩能收获麦子250多公斤,除去化肥、农药等费用,辛辛苦苦一年不过收入4000多元。现在,按照返租倒包政策和县政府、烟草公司与群众签订的协议,每亩地租金370元,仅此一项,净“地租”收入6290元。而且帮助烟区除草、打药等,每天又收入30元,一年下来,又有近万元进账。

  横跨2乡16村的“百里万亩优质烟叶长廊”,以其壮观而富有发展前景的现代生态农业,目前已惠及产业带周边农户。

  洛宁是全省崤山牌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生产的烤烟色泽鲜艳,香味醇正,是上海中华卷烟厂的指定产品。从最初的一家一户零星种植,到种烟大户,再到千亩优质烟叶示范园、万亩烟叶长廊,短短几年间,洛宁烟叶产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人们还记得,当初,河底乡牛京村村民李永林一家承包13亩地种烟,烟叶收入2万多元。这个最先“吃螃蟹”的人,一下子吸引了村民的眼光。接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如春笋般冒出了炕房。

  然而,仅几年时间,这些炕房已成为该县最初发展烟叶产业的见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密集炕房。2006年,该县投资1900万元,在河底乡茶坊村、东宋乡聂坟村建成了两个省级生态型优质烟叶示范园区,发展连片烟田6000多亩,建成了385个密集式炕房、34个漂浮育苗大棚,安装了世界一流的喷灌设备和测报地温、日照、风速、水分、病虫害、降水于一体的先进系统。

  在示范区管理上,实现了“七统一”,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集中育苗、统一整地施肥、统一规划定穴移栽、统一防病治虫、统一秸秆覆盖、统一集中烘烤,并积极推广使用豆浆灌根等烟叶生产新技术。

  现代化的烟叶生产模式,让洛宁烟农眼前一亮。据了解,2007年聂坟示范园区实现烟叶收购量17.7万公斤,产值200万元,全村人均烟叶收入1600元,1/3农户收入上万元。

  去年10月,全省“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落户”洛宁,为洛宁县烟叶产业化发展涂上了浓重一笔。

  该县在年初的三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今年将投资4500万元,建设“三园一点一带”工程。即抓好东宋、河底、小界3个千亩高科技烟叶生产示范点;实施河底、东宋连片开发区16个行政村、总面积1.3万亩的“百里万亩”烟叶产业带,带动全县2.3万户烟农增收致富。在东宋乡王岭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区,承包大户邢正军说,今年采取土地反租倒包的方式,由县政府和烟草部门从农民手里把土地租赁过去,形成规模,再分段分块把土地承包给了18个种烟大户。今年他家承包烟田153亩,成了名副其实的“农场主”。

  目前,王岭示范区已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3200平方米的连幢大棚(即10座漂浮式育苗大棚),2880平方米的分级室和48座密集式炕房,实现了“一控六自动”,即一个控制中心,自动装煤、自动抽渣、自动装烟架升降、自动点火、自动回潮、自动余湿热循环利用。

  眼下,一条涉及16个行政村、4个烟站,绵延60公里,面积1.3万亩的烟叶产业带上,建成了王岭、宅延、中村等6个千亩优质烟叶片区,上万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工厂化生产车间里的“职工”。

  县长孙君奎说:“今年全县将发展烟叶15.6万亩,计划实现收购量1200万公斤,投放资金1.3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800万元。烟叶产业已经成为洛宁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乡村公路由“村村通”到“户户通”,片区内设施更完善服务更周到

  “那年,水泥路通到乡政府,许多村民翻山越岭十几里前来观看。有了路,大伙打心里高兴。”东宋乡宅延村村民郭江涛说。

  据老郭介绍,宅延村“九山十道沟,行路使人愁”,那时村民赶趟集,深更半夜回不到家。

  有了乡村公路,群众都盼着哪一天公路能修到家门口。

  2006年,县里按照“发展经济路,打通资源路,建设旅游路”的思路,投资1.9亿元,在全县211个村铺修水泥路、柏油路,基本实现了全县各行政村“村村通”。

  去年,该县在连片开发中,坚持道路“连网、通村、入户”,要求200户以上的自然村达到户户通水泥路。目前,该县投资2183.8万元,修筑通村通组入户道路137.21公里,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

  该县还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该县建成人畜吃水工程7处,村村有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洛阳市率先启动农村贫困户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9.3万株,使试点村群众初步享受到了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

  河沟村所属的12个自然村分布在坡岭上,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当地男女青年纷纷走出村外,“落户”他乡。随着环境的改善,去年以来已有10余个外地媳妇嫁进村里。

  针对6个行政村的123户深山独居户,洛宁县采取异地搬迁办法,投资700多万元,建成了3个移民新村,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困难。

  从“部门帮建”到“干群共建”,社会参与程度普遍提高,群众建设热情十分高涨

  该县把试点工作作为检验全县各级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明确乡镇和部门具体职责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明奖惩,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该县各职能部门纷纷投入到连片开发工作中去。县烟草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在烟叶产业带河底、东宋两个试点区内新建密集炕房160座,小改密32座,烟水配套工程4处,建设烟叶集约化烘烤工厂1个;县交通局投资900多万元,铺修“户户通”公路;林业局投资600万元,实施通道绿化工程;县民政局、卫生局等单位也积极筹资、捐资、集资,开展对口帮建活动。

  16名驻村队员“八仙过海”建设新农村。团县委干部黄政引资50多万元,建成2座希望小学;畜牧局包村干部崔合治发展肉鸭养殖户30户,并建起万只种蛋鸭养殖场和万只獭兔养殖场;广播局驻村干部范鹏林积极联系项目,在河沟上建起了2座桥……

  河底乡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杨坡、河西规划沙兰杨种植400亩,打造农民增收“绿色银行”,目前杨坡、河西人均拥有沙兰杨100余棵,产值近6000万元。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建和广大干群的积极参与下,洛宁县的“连片开发”取得了重大成果。近日,省扶贫办领导实地察看后,对洛宁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高维勋说:“我们要继续将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坚持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产业化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闯出一条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的新路子。”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