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泪别救人好小伙儿
湿热罩洛城 百态看市井
一名农民眼中的沼气
知识问答
徒步走洛河 热情迎奥运
讣告
超市折扣区:馅饼?陷阱?
探访随州洛阳镇
新老射手欢聚一堂话奥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8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探访随州洛阳镇
本报见习记者 戈晓芳 刘永娟 文/图
  7月21日上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我们驱车从随州市区出发,沿汉(口)十(堰)高速公路南行32公里,来到曾都区洛阳镇。

  洛阳镇镇区依山建在一个4平方公里的盆地里,北有高大的珠宝山,抵挡严寒袭击,南有小山丘欢迎春风早度,鸡公山则是镇区东大门的护卫,西边青山绵延环抱。

  镇区街道干净,路两旁的松柏与银杏郁郁葱葱。镇政府在镇区正中央,围绕着镇政府,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条大街道。街道边,林立着以“洛阳”命名的宾馆、商铺、车站、农贸市场等,商业氛围浓郁。

  离镇政府不远处有座洛阳桥。镇文化馆馆长邓世勋告诉我们,洛阳桥因流经镇区的洛河而得名,洛阳镇的名字源于洛河,而洛河名称的由来和河南洛阳有关。

  当地人都认同这样的说法:1700年前,西晋都城洛阳一带发生战乱,都城受到严重破坏,大批洛阳人携家带口,来到现在的南阳、襄樊、随州一带,一些人在今天的洛阳镇安家。他们怀念故乡的青山绿水,把这条绕镇而过的小河命名为洛河,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

  洛河上游的桃园河水库水面有20多平方公里,库容7000多万立方米,小雨中的水库内弥漫着一层薄雾,雾气朦胧中,山水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清澈的洛河水蜿蜒向东南方向流淌,绵延20多公里,环绕着洛阳镇,河中一些水草伴随着水波在清澈见底的河床上飘摇。

  从古至今,长流不息的洛河水养育着沿河儿女,灌溉着所经过的两岸农田,造就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洛阳镇是一个革命老区,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就坐落在离镇区4公里外的西边。

  邓世勋说,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刘少卿等率领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在洛阳镇周边地区浴血奋战三年多,创建了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鄂豫挺进纵队迅速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随后,当地一孙姓大户人家将自家祖宅捐给新四军作为第五师师部。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

  这处孙家祖宅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有着中原传统民居的特点,共有56间房屋,木结构,三进两院,左右对称格局,斜坡屋顶。

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

  离纪念馆不远的胡家河村是一个胡氏家族的聚居点。邓世勋说,明朝初年,因战乱频繁,洛阳镇居民死亡不计其数,明太祖朱元璋下旨从南方各省迁徙人口来洛阳镇,胡氏一族在这一号令下,从江西迁到这里,繁衍生息。

  始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胡氏祠堂保存完整,现被辟为民俗博物馆。邓世勋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一边向我们介绍胡氏祠堂的建筑特点和当地相关民俗。祠堂颇具北方建筑风格,大门两侧,雕刻着麒麟的圆形石鼓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邓世勋介绍说,这两个石鼓叫“笏”,用鼓作“笏”,表示着修建此祠堂时,胡氏一族最大的官做的是武将。朝南边的窗、隔扇上雕有不少花饰,手法简洁,图案古朴。

洛阳镇老街

  75岁的胡享炎老人是这里胡氏家族第33代传人,照管着胡氏祠堂的各项事物。他说,如今这里的胡氏一族共有36代。

  “当年,迁入洛阳镇的胡氏族人很快就入乡随俗,融进北方的生活习惯之中,学着种植小麦、用石磨磨制面粉。”胡享炎老人说,如今胡家河村的村民每年依旧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饮食上也保留着既吃米饭又吃面食的习惯。

  午后,雨过天晴。在邓世勋引领下,我们从镇政府跨过洛阳桥,顺着洛河向正南方向行走不到1公里,就来到了洛阳镇的老街——一条4米宽、约500米长、用灰色石灰石铺成的街道。这条街道弯弯曲曲向前延伸,路两旁多是白墙灰瓦的低矮老房子。邓世勋说,老街的居民大多已搬到新街上住了,留下的多是做杂货生意的人。

  镇党委书记、镇长黄智勇说,洛阳镇有230平方公里,17个行政村,3.8万人,主要以板栗、银杏、食用菌等农业经济为主。镇里除了利用自然资源开办了重晶石矿厂外,还引进外来资金,像波导公司在洛阳镇建有手机电池生产线等。2007年,镇生产总值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

  如今,洛阳镇的本地居民以老人、儿童居多,年轻人大多到广东、江浙一带务工了。在镇上采访,听说我们来自千里之外的河南洛阳,上了年纪的人都说:“我们是一家人呀!”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