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各城市区早市上的蔬菜以物美价廉、方便等特点,深受工薪族特别是家庭主妇、退休职工的喜爱。那么,早市上的副食品会不会存在缺斤短两、欺骗消费者的问题?
双休日,本报记者分头对4个城市区的8个早市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由于早市赶在上班前,菜贩、菜农的营业是速战速决,相对农贸市场来说缺少有效市场监管,看似“缺几两”的小问题不可小觑。
涧西:4样蔬菜多收了0.3元
16日早上6时30分,在涧西联盟二路上,一二十个小摊点上各种常见蔬菜摆在地面的塑料布或三轮车上,附近居民络绎不绝地来此选购。
我们在一摊点前站住,挑选了7根黄瓜,每千克1.6元。“1.6千克,2.5元!”摊主将袋子挂在秤钩上,很快报出重量和价钱来,又麻利地把菜递给我们。我们一算,还少收了0.06元。
在另一摊点挑选了一捆长豆角,我们按摊主的报价1.8元付账后一算,按每千克3元计算,0.65千克是1.95元,看来我们又“省”了0.15元。
走出联盟二路,在附近商店的一台电子秤上复秤,我们发现,黄瓜的重量显示为1.475千克,电子计价为2.4元,较摊主报的重量少了0.125千克;而电子秤显示长豆角重0.58千克、1.7元,较摊主报的重量少0.07千克,两种菜共多收了0.2元。
7时15分,当我们到达位于丽春路中段的自由早市时,狭窄的街道已经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很多中老年居民已拎着大兜小兜满载而归。在一片砖墙围起的空地上,几十家菜摊两两相对排成4列,很多种类的菜都有多家经营可供挑选,规模不亚于一个中小型农贸市场。
我们首先选购了7个青椒,每千克1.6元,摊主说0.8千克,收了1.3元,还习惯性地一手握秤一手掐着秤星让我们看了看。在另一菜摊上,我们花1.5元买了3根丝瓜,共0.65千克,每千克1.2元。
在一家粮油店,我们借用电子秤对刚买的两种蔬菜进行复秤。青椒复秤为0.765千克,多收了0.1元;丝瓜复秤为0.64千克,电子计价仍是1.5元。
我们采访其他消费者对比后发现,多数菜贩使用杆秤称量的时候,往往给秤有些“欠”,在计价时又常把约数“就上不就下”,小小地宰了消费者一把。
本报记者 石蕴璞
西工区:“短两”现象比较常见
双休日,我们分别对西工区健康路和汉屯路的早市进行了暗访,发现部分商贩不同程度短斤短两,在杆秤上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比较常见。
16日早晨,我们来到健康路菜场早市,从3个商贩处分别选购了3种蔬菜,结果只有一种蔬菜分量较足,另外两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斤短两现象。购买的0.5公斤小白菜和1公斤大葱,随后在用电子秤复秤时发现,重量分别少了1两和2两。
一位前来买菜的老人告诉我们,早市上没有公平秤,出来买菜都会随身带着弹簧秤,如果感觉买的菜分量不足,就用自己的秤称一下,经常都会发现自己称出来的重量比商贩称的少一些。
17日7时,汉屯路菜场早市内人头攒动,许多市民正从商贩处挑选新鲜蔬菜。“你的秤准不准啊?不准的话用我带的秤来称。”我们时不时能听到有人这样提醒正在称菜的商贩。我们在一商贩处购买的1公斤韭菜,用电子秤复秤后,只有0.8公斤。
一些市民说,到早市上购买蔬菜就是图方便、便宜,自己也知道难免会遇到缺斤短两的情况,但是时间太紧,实在没有精力去找商贩理论。
有的退休职工对我们说,蔬菜家中必不可少,几乎天天都要逛早市买几样蔬菜,一天多掏几毛冤枉钱,一年下来也不是小数目啊!
本报记者 王继辉 实习生 王蕾
买了4样菜 3样不足量
17日6时30分,瀍河回族区的大石桥早市已是熙熙攘攘。早市顺着瀍河河岸绵延1000多米,来买菜的人络绎不绝。我们随意选了几个商贩,分别购买了2千克芹菜、2千克小青菜和1千克大葱,用随身携带的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弹簧秤称重后发现,芹菜少了100克、大葱少了70克,只有小青菜重量没有短缺。
老城区唐宫东路与人民街交叉口的早市位于马路旁的一块泥地上,这里同样热闹。7时20分,我们在这个早市购买了1.5千克空心菜。摊主用秤钩钩住一捆空心菜,快速移动秤砣,我们还没看清秤星,摊贩就报出了价钱。用附近北关集贸市场内的公平秤一称,这捆空心菜少了足足150克。
我们随后回去找了几家短斤短两的商贩。卖芹菜的摊主见有人过来复秤,赶紧起身使了个眼色,顺手拿了一把芹菜放在我们的购物袋里;而卖空心菜的男子听说是回来复秤的,理直气壮地摆摆手说:“在谁那儿买的找谁去!”拒不认账。
在这两个早市内,记者看到大部分摊贩使用的都是老式陈旧的盘子秤,规格标准不统一,有的还出现了破损。
住在新街的丁阿姨说:“在早市买东西缺斤短两是经常事,早市摊贩来得早、去得快,买菜的人只能‘忍气吞声’。”
本报记者 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