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素玲鼓励学生“说”出来。 |
|
在这所学校里,一些老师可以不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一些老师上课时只需轻声细语,但他们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一样,都是辛勤奉献的园丁。今天是第24个教师节,正值残奥会在北京举行。昨日,我们来到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感受浓浓爱心。请看——
尽量面对学生说话和微笑
昨日8点50分,柔和的上课铃准时响起,但张素玲老师班上的学生听不到。这个聋哑三年级一班的10名孩子,都是看到黑板上方的红灯亮起,才知道上课了。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和××是××,××和××也是××”造句。张素玲先写了一个例句后开始带读,虽然音量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咬得很用力。
记者看到,第二排一个小男孩大张着嘴,念得最卖力。尽管从他嘴里只能听到“呀呀呀”的声音,张素玲依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这在手语里表示“很棒”。
张素玲悄悄告诉我,他之前一直在父母开的面馆里帮忙,几乎没有张口说过话,“对于聋哑儿童来说,能张口说话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最开始能‘说’对口形就很不错了”。
张素玲一般不走下讲台,尽量面对着学生说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老师的口形和笑脸”。
随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同学们陆续上台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眼睛已笑得眯成缝的张素玲不断竖起大拇指,不时还号召大家给勇敢走上讲台的同学鼓掌。
课堂气氛很活跃。“不要急,用嘴说出来!”张素玲一直强调。
“很多家长专程跑来告诉我,第一次听到自己孩子叫‘爸爸’、‘妈妈’,好高兴!”说到这里,张素玲满脸欣慰。
“不能批评,他们很在乎你语气的变化”
与张素玲一样,“盲小班”的孙淑敏老师在特教学校也有20多年教龄了。
和其他班级灯火通明不同,“盲小班”里光线较暗,因为教室里没有开灯,窗户上还安了半截铁栏杆。在这个班里,二年级和三年级的11名同学聚集在一起上课。
“昨天的作业,有两名同学没摸对书皮,又‘写’反了。”孙淑敏先把刚收到的二年级作业本发下去,随后开始教旁边三年级的学生。
教室里开始响起“嘀嗒嘀嗒”的声响,这是二年级的孩子在用“钢笔”“写”作业。同学们都很专注,随着胳膊的移动,书本会慢慢向课桌边滑动。在另一边教新课的孙淑敏会悄悄走过来,推正字板。
三年级的孩子正趴在桌子上,用双手食指和中指摁住课本,朗诵课文《登天都峰》。每隔几分钟,孙淑敏会停下来提醒大家:“请把双手放在书本上。”她说,失去视觉的孩子容易走神,教学时要从训练他们习惯“以手代目”开始。
盲文教材上刻着密密麻麻的针点。孙淑敏说,这些针点能把失去视觉的孩子引到丰富多彩的世界,经过长期训练的盲人,“阅读”速度能达到1分钟200个字,赶上正常人。
孙淑敏一直保持着平和的语气,来纠正学生们的种种错误。为了节省4元一本的作业本,孙淑敏把旧挂历纸裁剪后,用绳子串成小本发给孩子们。孩子们也很爱惜,但有时候字“写”得太紧凑,就会出现重行的情况。“不能批评,盲童的听觉很好,他们很在乎你语气的变化。”她说。
教师节里,孙老师想得最多的是怎么给孩子弄一些简单的乐器回来,“孩子们都住校,课余生活很枯燥,口琴、二胡、笛子……只要是能响的都可以”。
记者 邓超/文 王振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