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月7日 星期
池子头村:
红白理事会
“理”出节俭风



核心提示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规范,婚礼、葬礼在一些地方逐渐演变成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温床。在汝阳县内埠镇池子头村,不管富户穷户,村民在红白理事会的带领下都遵守着“收礼不待客”的规定,“理”出了乡村节俭风。

在过去,借钱撑“门面”

“其实老早俺村的风气可好了,就是从2003年开始兴起大吃大喝的风气。”近日记者到池子头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刘坤乾说,本来主家办事,大家送礼是给主家帮忙,最后竟变成了主家的负担。

池子头村不大,从村这头走到那头,只用十来分钟,全村220余户950余口人,村民之间相互熟知。

2003年至2005年,村里一家办事,村民大都参加,最少也得待客五六十桌。“一家送上三五十元,去四五口人,两家人就坐一桌。”刘坤乾摇头说,要是赶上孩子们放学,呼啦啦去一群,“上门都是客,一些家里条件不好的只能借钱摆桌”。

“来人了,开销大;不来人,没面子。”59岁的村民刘冠欣说,他侄子娶媳妇,大哥在村里摆了45桌,可来的人太多了,只好跑到附近的小饭店里买些熟肉,做了几锅烩菜才勉强应付。

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要伺候,下有3个儿女要抚养,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刘冠欣家在村里比较困难。“借钱也要撑起‘门面’。”刘冠欣说,2006年他的大儿子结婚前,他也打算向亲戚们借钱,在家摆上四五十桌酒席。

土办法,效果就是好

正当刘冠欣为借钱发愁时,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村民操办红白事做出规定——无论红白事,主家只请亲戚和帮忙的朋友,摆桌不能超过30桌,对村里人一律“收礼不待客”。

“办红白事是各家自己的事儿,你们管啥哩?”起初,有一些村民表示不解。怎么办?开会动员、上门做工作、村干部带头。

“绝大多数村民心里还是认可的,只是担心自己家办事丢面子,由村干部、老党员担任的理事会委员就是来保证村民不丢面子的。”刘坤乾说。

刘冠欣是全村第一家遵照红白理事会要求操办婚事的。刘坤乾和其他理事会委员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在婚礼当天“坐镇”现场,“监督”着村民只送礼不吃饭。“那次就待了十五六桌客,加上烟酒一共花了2000多块钱。”刘冠欣说。

村民不守规定,咋办?理事会想出很多“土办法”:哪家若要大肆操办,先交罚款,支援村子建设;或先到学校摆桌,让全体学生吃……不到半年,村民都自觉遵守了。

现如今,外村很羡慕

“是咱村的人,就得守咱村这个规定。”今年45岁的村民熊红卫说。前几天,他的儿子刚娶了媳妇,大门前还挂着灯笼、贴着喜字。

多年从商的熊红卫家是池子头村的大户,亲戚朋友众多。办事当天,他只在家里摆了20多桌酒席。“主要让亲戚们来吃吃饭,高兴高兴,村里人叫都叫不来。”熊红卫说,大部分村民头一天晚上就把礼钱和祝福送了过来。

“省心、省事、省钱,俺村这规矩好,别村的人都眼气。”熊红卫的妻子张够平说,她姐姐来参加酒席后十分羡慕,还有一个月,姐姐的儿子也要娶媳妇了,初步估算得摆近百桌酒席,“想想都熬煎”。

“谁家都有办事的时候,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不熬煎、不浪费,不用打肿脸充胖子。”……采访时,很多村民如是说。据刘坤乾粗略算了一下,从2006年至今,池子头村从简办理婚丧事100余次,省钱近百万元。

本报见习记者 朱艳艳 通讯员 卢文香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