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当看到一个45层楼高、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的平台,在十几级台风中,还能稳稳漂浮在海面上钻井,心里可能只剩下惊讶了。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这个听起来十分专业的技术项目,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内百余家单位5000多人,历时6年共同造就了一座“深水钻井航母”——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这个项目荣获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海洋石油工业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项。
平台属于移动式装备,在海上打完一口油井再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打井。这座超深水钻井平台是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我国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资源70%蕴藏在深水区。但是南海浪高风大,如何保持平台稳定、水下钻井安全,是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
中国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总经理林瑶生说,我们的超深水钻井平台在海上可以不抛锚也能保持稳定,平台下面有8台全自动推进器来定位和航行,根据海流和风速进行自动定位,能保持在海面上平稳不动,而且钻井作业自动化程度很高。
“南海夏季台风、冬季季风不断,水下情况也非常复杂,对钻井作业定位精度要求很高。钻井平台的多项技术指标居世界前茅,适用海况、定位模式、定位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同类平台对比,都属于先进,能抵御南海200年一遇的台风。”中国海油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彬说。
深水油气勘探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2006年,中国海油挂帅正式成立项目组。“当时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没有图纸、没有经验、心里没底。”林瑶生说。
中国海油把它当成重大科研工程项目管理,经过6年艰苦努力,终于在国内首次建成了这个超深水钻井平台。中国海油拥有该型平台自主知识产权。
平台许多设计都是按南海海况“量身定做”的。
挪威船级社评价称,该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中国顶级”。钻井平台的成功研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实现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浅水走向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为主任的专家组评价认为,“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的研制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