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月15日 星期

王海涛:大山深处的“农民庭长”

王海涛(左)和群众交谈

12年,10万多公里。在巍峨绵延的伏牛山中,一名法官用双脚丈量出这个距离。

58个村,10万多名散居大山中的乡亲,那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很多人都不陌生。

栾川县法院三川法庭位于海拔1392米的三川镇,是全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苦、距离中心城市最远的基层法庭。

38岁的法庭庭长王海涛,将自己的忠诚和无私洒满山区的角角落落。

大家叫他“农民庭长”

13日8时40分,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到三川法庭时已将近中午。太阳懒洋洋地照在法庭后的山上,积雪仍未融化。

王海涛匆匆扒拉几口饭,就放下碗筷。12时10分,他开车和3名同事到冷水镇增河村河西组送传票。

“为什么大中午送传票?”

“我们送传票基本是在早上7点、中午12点、晚上6点前后,饭点儿家中有人。”

工作这么多年,王海涛几乎没正点吃过饭,不是开庭,就是送传票、送执行款、下乡调解。这里交通不便,最远的村子距法庭70多公里,一半路靠开车,一半路靠走。有时为了及时将传票送达,他还得走夜路。常年奔波,王海涛平均两个月换一双鞋。

13时20分,王海涛一行赶到陶湾镇前锋村,给申请人杨某送执行款。接过钱,杨某拉着王海涛的手,硬要让他们去家里喝茶。王海涛婉言谢绝了。

14时50分,王海涛一行赶到三川镇三川村三组,看望法庭结对帮扶对象……

16时30分,王海涛一行到三川镇柳子村走访。65岁的村民高成芳说:“王庭长经常来村里,他待人和善,常和大家坐在地里聊天。我们都叫他‘农民庭长’。”

山里白天短,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山路上凉气袭人,王海涛和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审案或调解,都要尽全力

说起刚来三川法庭时的情景,王海涛笑了。2002年10月,他从潭头法庭来到三川法庭,当时只带了一床薄被子,夜里被冻醒了好几次。

第二天早上,王海涛起床一看,漫山遍野已被大雪覆盖。气温寒冷、人烟稀少,但在这里,他一待就是12年。

王海涛常说,老百姓也许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判案公正与否,不仅影响群众利益,更影响群众对法律和法官的看法,“因此,不管是审案还是调解,我们都要尽全力做到公平公正,而且不怕麻烦”。

2008年,李某骑摩托车与一辆参加婚礼的汽车相撞,致腿部伤残。这起案件涉及人员较多,当事人分散居住在山区,王海涛不辞劳苦,挨个登门调解,最终,当事人达成协议,并及时履行。

在生活中,王海涛还是一名乐于助人的“侠士”。2011年8月23日,洛卢公路叫河镇牛栾沟段两辆大货车相撞,两车司机均被卡在严重变形的驾驶室内,生命垂危。外出送达诉讼文书的王海涛和同事途经事故现场,立即下车救援。他一面拨打120,一面和过往群众抢救伤员。救护车未赶到,他就用警车护送伤员,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治。

12年,王海涛参与办理各类民事案件1000多件,审限内结案率和案件质量达标率均为100%,无一改判、重审,无一当事人投诉。

2012年2月,王海涛被授予“2011年度和谐洛阳建设百星人物”称号,连续3年被市中院记个人三等功,2014年,被省高院评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

本报记者 王晓丹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