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孙自豪)上周五,《关于进一步深化洛阳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意味着我市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开启。
《方案》围绕优化国资布局、激发国企活力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改制举措。其中,职业经理人制度将于明年试行,2017年全面推行。
轻装上阵:年内基本完成“三供一业”移交
我市是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试点城市。试点优惠政策将使30余家驻洛央企的20余万名产业职工受益,将为我市带来约20亿元的直接投资。
按照相关工作部署,驻洛央企家属区的供水、供电、供暖和物业管理分离移交工作,将于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目前,我市已出台分离移交方案,指定了接收单位,明确了移交、接收企业的责任分工。
《方案》在部署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时还指出,将继续推进国企特别是驻洛央(省)企剥离办医院、办学校、办后勤等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分类改制。
《方案》还提出,争取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属国企和改制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及企业生活区属地社会化管理工作。
整合重组:国企长期亏损将关闭退出
《方案》提出,将改建组建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市属国有资本、资产、资源按功能定位、行业产业等实施专业化整合重组,打造国有资产统筹运营新体系。
《方案》提出,鼓励、支持、引导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优势互补的国企之间通过并购等方式重组,推动国有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科技进步及需要政府引导的战略性先导领域等关系民生和区域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重点打造8家至10家具有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支柱企业。
《方案》同时提出,通过改制、转让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推动国有资本从不具竞争优势、资本回报长期达不到预期的领域及相关产业、行业有序退出。对长期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关闭。
拥抱市场:股权多元化,国资证券化
《方案》提出,大力推动全市国企通过引入各种资本特别是非公资本以出资入股、股权转让等形式进行重组,形成国有、集体、非公经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要矿产资源等领域的骨干企业保持国有控股,其他企业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不预设国有资本持股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控股、参股或全部退出。到2020年,除国家限制领域和功能类企业外,全市85%以上的国企发展为混合所有制。
《方案》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造,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优质资产上市,提高经营性国有资本证券化率。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