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读 家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月20日 星期

70个词条感受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平易近人》出版,解析总书记如何将“高大上”的施政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展现“习式语言”的巨大魅力
主编 陈锡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者按

语言的力量,不逊于千军万马。在当今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句子被传诵不断,妇孺皆知。“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习式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已经成为全民能诵的经典语录。

“习式语言”究竟有哪些特色?习近平的语言有哪些风格?习近平的语言具有怎样的力量?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从哪里来?就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文中简称《平易近人》)吧。

近日,《平易近人》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平易近人》一书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重大主题,从源头入手,抓住总书记讲话中精彩的形象比喻、俗文俚语以及诗词引用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简练、精到的语言呈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五彩斑斓。这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搭建了一座桥梁,打开了“平易近人”的语言之门,引领着我们去触摸思想的温度,感受语言的力量。

1 平实语言蕴含大智慧

“当习近平刚提出‘中国梦’时,人们把它翻译成‘China Dream’;现在人们把它翻译成‘Chinese Dream’。说明我们开始突出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甚至注意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梦’的价值。”

该书主编陈锡喜介绍,“中国梦”是《平易近人》全书的“开篇”词条,在解读中引用习近平的话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一个用语,现在已经成为网络上的高频词汇之一。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解惑释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的语言风格,获普通老百姓“点赞”。

2 70个词条成为解读“习式语言”风格的钥匙

陈锡喜介绍,《平易近人》辑录了自中共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引文引言,这些生动且深刻的“习大大语录”,被分别收入“开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诗文引用篇”4个部分。其中开篇1条,形象比喻篇25条,俗文俚语篇20条,诗文引用篇24条。这70个词条成为解读习式语言风格的一把钥匙,本书对这70个词条的语源、语义、理论价值以及社会反响等,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

那么为何选择这70个词条,标准是什么?

陈锡喜说,在编纂过程中,他阅读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5月期间,习总书记所有的讲话,从这些言论中选择能够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和个人风格的语言,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

据介绍,书中的体例四部的划分以及书名的确定,是经过多次讨论后逐渐完善和确定的。此后,国家相关部委在审读批复后,又对该书词条的选择、体例的完善、编写的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意见。

3 把治国的魄力和语言的魅力相结合

《平易近人》一书出版不到两个月,已经再版4次,实际销售量近20万册。

陈锡喜说,获得好评首先是因为书名取得好,因为它巧妙地将总书记的名字嵌入其中。其次,编排较得当,全书4部分基本涵盖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全貌;每篇引文的排列,又按中宣部所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框架,使读者在读完全书后,不仅能读懂习近平每一引文的意思,而且能从中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

但最重要的,也是《平易近人》受追捧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由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魄力和语言风格的魅力相结合所产生的对读者的吸引力。

“习近平的讲话,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来抓住广大干部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体现了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陈锡喜说,习近平的语言体现4种力量:第一体现在习近平直面问题和困难的勇气上;第二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中;第三体现在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上;第四体现在习近平宽阔的世界视野上。

4 善用中国话语传播好中国声音

陈锡喜说,习近平大量使用“积土为石,积水为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等诗文,来表达他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定力”。而且在诗文引用篇中,很大部分是出现在有关外事活动上的。

陈锡喜认为,在对外交流中,习近平自觉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责任,通过这些古典诗文来表达他治国理政的理念。

而在24条诗文引用词条中,引用老子和庄子名句最多,达4条。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到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语出老子《道德经》,里根在1982年的国情咨文也曾引用这句话。

书中解读说,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老子》是目前世界上除《圣经》外,翻译最多、流传最广的经典著作。许多外国领导人都喜欢老子的名句。

“习近平善于运用让世界听得懂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陈锡喜说。

5 专家解析“习式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

习近平的语言,富有穿透力的力量从哪里来?

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语用所研究员李行健认为,高超使用语言的艺术,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才能获得,“总书记的语言体现了他学习语言下过苦功”。

李行健认为,习近平首先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习近平上山下乡当知青,有长期与农民生活的经历,也有参军入伍、到地方当基层干部等丰富经历,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熟悉群众的语言,所以他能用大白话、群众理解的话来表达他的治国理念等深刻思想。

“其次是学习我们母语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李行健说,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有形象的比喻、拉家常式的互动交流、铿锵简洁的句式、有声有色的排比手法等,这都体现了他熟练地掌握了祖国语言的各种不同表达方式,如用“打老虎,拍苍蝇”比喻反腐,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形容抓工作的狠劲等。

“习总书记的语言也与时俱进,他不断吸收大众语言中的新鲜词语。”李行健说,“他在新年贺词中使用‘点赞’‘蛮拼的’表达对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的感激之情就是很好的说明。”

6 “习式语言”刷新和再造官方话语体系

在《平易近人》的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是对官方话语体系的刷新和再造,他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拉家常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许多语录一经传播就变成热词。

实际上,对于语言的作用,习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有一段表述,他在教育不会说话的干部时说:“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力量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

“他这是告诉我们,说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李行建说,“文风问题也是党风、政风的大问题,好文风是好党风的体现。纠正文风也是扫除各种歪风邪气的重要举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据了解,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已经启动英文版的翻译工作,同时已经着手开始编辑《平易近人》第二辑,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之后的新观点、新表述,如“点赞”“蛮拼的”等,继续辑录。

(据《华西都市报》《中国新闻出版报》)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