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今,在涧西区青岛路景华路至西苑路段,昔日熙熙攘攘的人流被穿梭的车流取代——曾经繁华一时的上海市场步行街,消失了。
上海市场,作为洛阳商业曾经的代名词,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步行街的建与撤,对其影响几何?该市场未来如何发展?其变迁又反映出我市商业格局该如何转型?沃尔玛等国际顶级零售商“折戟”有何启示?今起,本报刊发“从上海市场看商业转型”系列报道,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说起上海市场,多数洛阳人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繁华的商业,极高的人气,购物的天堂……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表述中,都要加一个定语——曾经。
随着经济的发展变革和我市商业格局的变迁,上海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兴衰?
1 关于“购物天堂”的回忆
按惯例,每个双休日,市民谢飞一家四口人都要去武汉路看望母亲。如今,她的家虽已搬至新区,但那里是她出生、长大的地方,承载了童年的回忆。
上个周末,谢飞又驾车去母亲家,在途经青岛路景华路至西苑路段时,她指着路边的上海市场百货大楼和纺织品大楼对孩子说:“以前每到过年,妈妈都会来这里买新衣服,那时候这里都是人挤人。”
谢飞在搜寻记忆中的上海市场时,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出生于1978年的她说,小时候,上海市场就像一个大大的集市,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什么都有,还有电影可以看;而青岛北路是一个小商品市场,每天都熙熙攘攘。每年正月十五,她都会和小伙伴们从武汉路一路看灯走到这里,买一个糖葫芦再回去。
等谢飞再大些,上海市场成了她的“购物天堂”。“那时候只要添新衣服,我就会和妈妈来这里买,在这里买衣服价格不高,也时髦,还能碰到很多熟人。”作为厂矿子弟的她说,当时就觉得,涧西所有大厂的人好像都在这里买衣服。
除了涧西人,家住西工区八一路附近的付素英,对上海市场也有很深的感情。今年58岁的她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每逢过年她都会和朋友去上海市场买衣服,“当时很多货都是从上海、广州进的,引领着洛阳服装时尚的潮流,不去总感觉缺点啥”。
2 从盛极一时到趋于平淡
那么,曾经繁华一时的上海市场是怎样诞生的?这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说起。
“一五”期间,洛阳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厂等大型工厂相继在涧西区开工兴建,来自全国的10多万建设大军会聚于此。但当时,涧西还没有大型商业区来服务这些建设者。
1955年,我市前往上海、广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动员其国有商业企业和私营商户内迁洛阳。1955年至1956年,上海、广州等地共有3500家商户、17家工厂和88个商店陆续来洛。最终,大新酒楼、新源祥棉布店等部分来自上海的企业,被安排到如今的西苑路与青岛路交叉口附近,故称其为“上海市场”。
1984年1月1日,上海市场新大楼建成开业。1986年,大楼更名为上海市场百货大楼(以下简称“上百”)。“上百”主楼4层,建筑面积9024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当时的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居全省第二位。1987年,“上百”7层辅楼建成,使商场总建筑面积达到1.51万平方米。以“上百”为主体的上海市场,也聚集了很高的人气,每天顾客如潮。
1993年,“上百”销售额突破1亿元,达到顶峰。“当时,上海市场百货大楼、广州市场百货大楼、洛阳市百货大楼、老城商场是我市四大商业集聚地。”我市原二商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忆道。
红火过后,因商贸业竞争的加剧和硬件设施的落后,“上百”营业额逐年下降,于2005年破产重组。除了“上百”,整个上海市场商户的营业额也在逐步下降。据上海市场管理委员会统计,2014年,该市场商户总体营业额比2012年下降了50%,约有20%商家迁出上海市场。
3 硬件陈旧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需要
“上海市场的服务人群,主要是涧西国有大厂的十几万名职工。该市场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变革。”上海市场管委会主任符刚坦言,随着国企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下岗职工增加,上海市场的主流商业已从引领时尚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
同时,由于市场内建筑大多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商业的需要,不少大型零售商对其望而却步。
“前几年,也有不少香港、台湾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来上海市场考察,但最终都因为硬件问题没有进驻。”符刚介绍,2014年,他们对上海市场进行了水网改造。因为当时,上海市场用水、用电都是通过一个总表,再分到各个商户的。如果不进行改造,很容易出现供电和供水不稳定情况。
此外,上海市场内建筑的风格、室内构造、消防设施等也达不到现代商业的要求。因此,该市场若要继续发展,基础设施改造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4 在市场变迁中谋求转型
除了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倡导高端、一站式消费的城市综合体对传统的商业模式也有着不小冲击。鉴于此,市场内的不少商家也在市场变迁中谋求转型。
成立于1997年年初的景沪商场,是上海市场中较有影响力的服装综合卖场之一。该商场副总经理王冬梅坦言,如今商场经营已今非昔比,2014年营业额同比下降了1/3,“从前那种人挤人的景象如今已很难见到。现在三楼还有几个柜台空着,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过的”。
王冬梅说,其实商场一直在谋求转型。比如,将一楼改为手机等数码产品卖场,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数码产品、移动互联的需求;将二楼不同品牌的零散服装柜台整合为服装超市,价格也相应下调,是为了顺应上海市场大众消费的定位……
还有一些商家的转型力度更大,如有的服装商户整个改头换面,变成了网吧、游戏城等。
“虽然上海市场商业已从盛极一时到逐渐趋于平淡,但毕竟其周边的人群数量没有变,中低端市场的消费需求依然存在,如何在转型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这种需求,是商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王冬梅说。
本报记者 郝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