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月23日 星期

文化佃庄:守护道德“种苗” 孕育文明新景


核心提示:伊滨区佃庄镇,一个拥有“汉魏故城遗址”“太学”“明堂”“灵台”等名胜古迹的文化乡镇,如今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道德故事,孕育出文明新景。

一件件好事温暖乡邻

1月6日,小寒,冷风扑面,冻得人伸不出手。佃庄镇新建的道德文化广场却因为一场道德模范颁奖盛典而温暖如春。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0名道德模范身披红色绶带,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们是该镇19个行政村4.2万名群众的精神典范,在同一片热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大善大美。

去年7月,57岁的倪庄村村民曹治民正在河边钓鱼,听到有人大呼救命,他不顾自己不会游泳,第一时间跳下水,奋不顾身救出落水儿童,荣登2014年10月中国文明网好人榜;

72岁的大郎庙村退休工人高俊杰,7年来无怨无悔,带领老年协会成员帮助村里困难群众;

39岁的韩振国致富后不忘乡邻,每年为东大郊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金及生活用品,为村里建学校、修路,帮扶贫困大学生;

61岁的佃庄村村民冯希广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村里五保老人;

41岁的黄庄村村民牛晓歌,义务为村里修路,给村里老年人送去电视机、饮水机等用品,多次帮助经济困难群众;

…………

在佃庄镇采访,19个村的道德文化广场是村民们闲暇时最常去的地方,醒目的树文明新风标语张贴在墙上,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谁又为村里做了好事。正是这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善事,在无形中促进了乡邻和谐,改变着乡风村貌。

曹治民说,孩子得救后家长拿了3万元送他,被他婉拒,他说,换个人照样会这样做,孩子父亲只好让儿子认他当干爹;好事做了一箩筐的黄庄村村民牛晓歌说,以前做好事都是根据当时情况出于本能做的,后来从做好事中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道德力量引领文明新风

“这几年乡里村里搞道德建设,我一百个支持!子女孝顺老人了,随地吐痰、扔垃圾的少了,打架斗殴、邻里吵架的少了,村里环境也变好了,村民变市民,就应该有市民的样子嘛!”说起道德建设带来的好处,朱圪垱村老年协会副会长黄宏江感触颇深。

忽如一夜春风来,道德建设的推进带来了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引领着文明乡风的形成。

“现在赌博的少了,跳舞的多了;喝酒的少了,看书的多了;打架的少了,争着做好事的多了。”说到乡风村貌变化,佃庄镇党委书记朱宏斌总结出了“三少”“三多”。

朱宏斌说,2009年,佃庄镇划归伊滨区后,因牵扯到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各种矛盾凸显,稳定成为该镇的头等大事。在伊滨区管委会的指导下,该镇紧抓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文明新风进万家、道德模范评选、道德大讲堂、小手拉大手、一对一帮扶、星级文明户评选、“五个一”文化工程建设等,认真研究、周密部署、深入挖掘、大力宣传,使全镇各项德育创评活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形的道德力量引领着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新风。

崇德向善,继续讲好“佃庄故事”

在道德模范颁奖盛典现场,伊滨区管委会副主任禹红卫讲到曹治民救人的故事时曾一度哽咽,他动情地说,佃庄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如今道德建设如火如荼,道德模范事迹感人,催人奋进,体现了佃庄人民淳朴善良、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佃庄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佃庄镇又可称为“道德之乡”。

市文明办副主任王联委表示,伊滨区文明创建活动一直走在全市前列,有阵地、有载体、有组织、有成效,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特色示范镇”的形象和品位。在新的一年,希望佃庄镇将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持续开展下去,继续讲好 “佃庄故事”,将道德模范从幕后推向台前;通过大力宣传,让模范事迹家喻户晓;通过道德大讲堂、道德模范表彰等措施,积极营造学模范、敬模范、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伊新)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