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民日报》1月22日刊发《一座千年古城的民生诉求》一文,报道我市在实施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中,坚持寻求“民生”和“保护”的“最大公约数”,让群众从忧居走向乐居的做法,并配发短评《把根留住 让叶长青》。本报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垂注。
古城待保护,民生盼发展,二者的协调共赢是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共同面临的难题,如果“民生”和“保护”继续各行其道,古城和居民的未来均堪忧。如何寻求二者的“最大公约数”,让群众从忧居走向乐居?请看记者在洛阳古城的调查。
民生盼改善
老城区居民取暖靠烧蜂窝煤,做饭靠扛煤气罐
“在这儿住,一年四季都怕下雨。”洛阳市老城区鼎新街6号的“土著老户”何济轩满脸无奈,“为啥?‘夏天蹚水回家蹚怕了,冬天积水上冻摔怕了’。”
“雨天迁就着也能过,可现在房子的地基出现这么大裂缝,谁还敢住啊?”老何面露难色。由于老城区内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污水倒灌导致的房基裂缝现象频繁出现。
在这里居住,让老百姓闹心的远不止雨天和排污。狭窄的街道,“一个地方卡住,一条街都瘫痪”;没有通气、通暖,“取暖靠烧蜂窝煤,做饭靠扛煤气罐”;环卫、消防设施不完善,“垃圾随处堆,苍蝇满天飞”;很多居民家庭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提着夜壶找下水道口或者公厕”……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洛阳市老城区,留下了曹操点将台、存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武则天礼佛的安国寺、狄仁杰办公的府邸等四海闻名的文化古迹,也留下了成片连街的破烂瓦房、大杂院,成为洛阳最大的棚户区。“登高远眺,只见棚户不见古城。”“乐居”成了老城区居民最大的愿望。“拆迁拆迁,一步登天”的俚语乡音,表达着他们对“乐居”的强烈渴望。
资料显示,洛阳市老城区古城改造区域居住着2万多人,低保户占一成还要多。近年,虽然老城区政府陆续投入资金改造旱厕、完善照明配套设施等,但是“打补丁”式的维修,并不能彻底解决古城居民的生活难题。
“在洛阳古城,居民见缝插针修建各类违法建筑,使本就不宽裕的空间更加狭窄,连急救、消防车辆都难以进出。”老城区古改办主任王延生告诉记者,“给水管道、主要下水管网多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电力线路容量有限,无法满足现在的生活需要。”
古城待保护
宝贵文物资源被占用或荒废,修缮力不从心
走进清代民居董家大院,古旧的木头大门斑斑驳驳,两个生锈铁环挂在上面,厚重破旧中显示着历史的沧桑。推门而入,迎面一株百年老藤葡萄树盘根错节,老藤下的三彩马提示来者——这里是洛阳。
往里走,一个变异的四合院呈现于眼前。之所以“变异”,是因为一些人家在老房子的一侧又加盖了许多简易房,简易房及堆放的杂物遮盖了院子的旧貌,东西两侧砖木结构的两层绣楼,主体部分已倒塌,透过硕大的裂缝可以看到旧时砖花镶嵌的痕迹。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