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因此也不能像石质隧洞一样,采用简单的爆破开挖等方法推进。
“这么说,挖土反而比挖石头难?”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
高新区西环路建设指挥部工程处处长任俊峰笑着点头道:“外行人可能也都误认为土山开挖比石山容易,其实不然。”他解释说,石质山条件相对稳定,土质山极易破碎坍塌,采用爆破等施工方式,如果支护不到位,反而容易对周王陵及森林资源造成破坏。
经过充分论证,工程指挥部最终决定,周山隧道的开挖,只能采取最传统的方式——机械与人工结合缓慢推进。
洞顶经常坍塌,必须时刻打起十二分精神
黄土土质的不稳定特性,给隧道施工造成了很大影响。
“洞顶经常性土方坍塌,必须时刻打起十二分精神。”王文胜说,我们每次开安全生产会,这句话逢会必讲,大家也都格外重视。
然而,问题的严重性仍然超出了大家的想象。王文胜回忆说,去年7月至9月的这段时间,几乎每掘进一米都会遇到洞顶黄土掉落的情况。
尤其是去年7月24日的一次土方坍塌最为严重。那几天,由于连日降雨,地面渗水改变了黄土结构和重量。当日,在西隧道南施工面距离洞口约600米处,10余人在最深处向前掘进。王文胜等进隧洞进行日常巡查时,在施工面最上端发现不断有小土块往外涌。根据经验,他判断很可能是内部土壤压力变化,隧洞很快会发生坍塌。
于是,王文胜立刻喊来施工队队长,组织大伙儿往外撤。
“就在大家撤离施工点过程中,涌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王文胜回忆说,前后不超过5分钟,洞顶果然坍塌。
后经测算,那一次一共坍塌了30余米长累计3000多立方米的黄土。“幸亏撤退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王文胜说,施工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为了保证工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方抽调了更多人手,实行24小时三班倒连续作业。
东西两个隧道,他们都从南北两侧同时施工,1900米的隧道,每个施工面每天只能掘进一米。
自2013年4月开始隧道施工起,总长度2.8公里的两个隧洞,建设者们共开挖土方近60万立方米。正是靠着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隧道顺利打通。
高压线改迁稍有闪失,市区1/6区域就可能断电
除土质原因外,西环路高新区段建设的另外一个“瓶颈”,是周山沿线塔基林立的高压线路。
“可以想象一下,本来就是疏松土质,当隧道施工改变内部压力时,顶部的高压线塔如果又发生摆动,二者相互影响,会给施工带来何种难度。”任俊峰说,高压线塔的安全隐患还远不止这些。
周山隧道施工区域内一共有10座高压线塔,涉及2条输电线路。“一旦其中一个高压线塔稍有闪失,市区1/6的区域就可能断电。”任俊峰说,大家的担心并不为过。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高压线塔和隧洞施工的相互影响,施工组织者决定,对隧道正上方的4个线塔进行搬迁,对其余6个进行加固处理。
在隧道内部施工时,对高压线塔附近区域也采用有别于其他区域的“超前支护”作业法——开挖前,就先在隧洞顶部打入高强度钢管,对顶部进行有效固定后再进行施工。
“这种高强度钢管,每米成本有几百元,而每一次需要打20多米的钢管,成本一下子增加许多。”王文胜说,虽说投资增多,但确保供电安全更加重要。
经过3个月努力,高压线导致的“瓶颈”问题圆满破解。
如今,包括隧道、五龙沟大桥、张乐平大桥在内的西环路高新区段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路面沥青铺设、交通和消防设施安装等后续工程,预计今年10月可通车。
建设者们不敢有丝毫放松。他们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本报记者 李东慧 特约记者 王思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