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捧着金饭碗,坐拥垃圾山;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在农村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起来后,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房子越盖越美,然而,农村建设布局混乱、卫生条件差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折射出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紧迫性。近年,作为河南省百强乡镇的孟津县麻屯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搞好了经济 落下了环境
路面宽敞、路灯成行、墙体粉刷一新、庭前花园精巧别致……点缀在林立厂房中的麻屯镇卢村整洁敞亮、韵味十足。
倒退两年,卢村的村容村貌却是另一番景象:垃圾积存、污水横流,私搭乱建、环境脏乱。其实,在麻屯镇,不少村子都遭遇过“卢村的烦恼”。
麻屯镇紧邻城市区,交通发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益于城市区内产业的转移,当地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全市乡镇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日前出炉的“2015年度河南省百强乡镇”名单中,麻屯镇赫然在列。
“乡亲们就近入厂,成为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钱袋子鼓起来后,纷纷在村里建起新房,可垃圾、污水依然没有得到处理,垃圾围村的现象让大家心里很窝憋!”麻屯镇副镇长李晓辉的话,道出了农民的心声。
捧着金饭碗,坐拥垃圾山,这不是小康社会。2013年,麻屯镇提出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人居环境改善,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齐头并进,一场以“全净麻屯、全景麻屯”为目标的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实施。
注重特色化 不搞“齐步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民心工程,怎样才能把好事办好?
“基础条件各有不同,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各村的环境提升要避免一个模式‘齐步走’,避免一个药方‘医百病’,真正让群众出行顺心、住得舒心。”李晓辉说。
卢村是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在镇里的引导下,该村率先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两年来,修筑村头牌楼、硬化通户道路、安装节能路灯等工程先后实施。前不久,随着天然气管道进村入户,这座现代化的小村更加宜居。“收入不比城里差,环境也和市区没两样。”不少群众都这样感慨地说。
与此同时,霍村依托薰衣草庄园,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位置较偏远的杨树湾村则按照突出特色、力求节约的原则,修建休闲长廊,设置了石桌、石碾、石凳等,乡土气息浓郁。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麻屯镇遵循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思路,力求在保留农村风貌的基础上,构建城乡一体的环境整治体系,不仅改善了环境,也留住了乡愁。
建设宜居地 发展可持续
整治不易,保持更难。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麻屯镇已全面推行垃圾上门收集,为每户免费发放垃圾桶,村里统一定时收集和清运,有效解决了垃圾乱倒的问题。同时,镇财政按照年人均20元的标准,每月按时给各村拨付保洁经费,各村定人员、定工资、定区域、定监管干部、定奖罚措施,确保环境整治这根弦不放松。
从一天净到天天净,农村环境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观念。“原以为环境整治又是一阵风,打扫卫生不过是应付检查,谁知这回动了真格。”霍村一位农民感慨道:“现在,乡亲们都有了环保意识,村里不少工程都是群众自发参与建设的。”
改善农村环境,要的不是“盆景”,而是活的“花园”,要让群众在这样的环境中舒适地生产、生活。李晓辉坦言,农村环境的提升,也给全镇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如今,凭借宜居的环境,麻屯镇正吸引着更多市民到此置业,集聚着更多资本来此兴产,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卫星镇”。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陆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