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洛 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月22日 星期

跑到美国的“朱安”
□孙钦良

“朱安们”是我自造之词,只因鲁迅原配朱安命运极苦,而像她这样的女性又很多,故用“朱安们”来涵盖。顾维钧的原配属于另类“朱安”,她被带到美国离婚。

当时,新文化的春风虽能在城市触处生春,但在乡村仅能惠及男性,男青年可以远足求学,女孩子仍被囿于家中,接触不到新思想。这样一来,像鲁迅这样的新青年纷纷拔节,朝着自由的天空生长,“朱安们”仍被“三纲五常”束缚着,思想守旧。男女观念不同,榫头难接卯眼,婚配易酿悲剧。

“朱安们”当中,有的遇到“冷暴力”:任你再怎么孝顺公婆,任你再怎么举案齐眉,任你再怎么铺床叠被,丈夫却不与你睡,让你觉得无趣,自动地离开;有的是遇到“热感化”:婚礼上给你凤冠霞帔,洞房里给你双枕红被,生活中让你穿金戴银,但仍是不和你睡,不过是让你感动,知趣地离开。“民国外交第一人”顾维钧对他的原配小脚夫人,采取“热感化”,成功离了婚。

顾维钧1888年出生,家境优渥,留洋归来,屡任大使,活了98岁,娶过四任妻子。《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46页,提到了初婚:“这次回国(公元1908年)期间,我第一次结婚。以后又离婚了。全部情节是复杂的,但是,作为新旧社会习俗的反映,它也许是有趣的。”

“按照老习惯,父母都尽早为子女选择配偶。我12岁的时候,父母背着我商定了一门亲事。现在我唯一能想起来的是女方的父亲,他是一个医生……转眼到了1904年,我16岁的时候离家赴美。我没有再想定亲的事,3年之后,就是我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父亲来信说,他的年纪大了,我所有的兄弟姐妹都结婚了,我是5个孩子中唯一没有成家的。我回信说:我根本没想过结婚,我当前最重要的是完成学业。”

“父亲很生气。哥哥也发信说女方人品好,聪明漂亮。我记得我曾回信提出两个条件:第一要放脚;第二要进一所新型学堂学英语。”“随后我收到回信,说父亲完全接受我的意见。相隔4年,他很想见我,婚姻问题是要商量,但不会强迫。有了这种谅解,我才回上海探亲。我脑子里想的是未来,但是我的家庭特别是父母关心的是我的个人生活。”

顾维钧回家之后,仍不同意结婚,但父亲流泪并绝食,他也只好就范。鲁迅结婚当晚是坐在新房翻书,顾维钧新婚之夜是躲进母亲房中,怎么也不进新房。几天后,他被赶入新房,却睡在一张躺椅上,他回忆说:“好几夜过去了,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她(指妻子)真是旧时代典型的中国女孩子,克制、忍耐而天真,对环境安之若素。”

两人无夫妻之实。他要回美国读书。父亲说:“你可以回去,但必须带着妻子。”顾维钧真是天生外交家,他对父亲说:“如果您愿意出路费,我就把她带走。”现在看来,顾维钧做得好的地方,也正在这一点上——这等于为女方打开了一条出路,或说给了个台阶下。

于是,这位小脚女人就到了美国。在旧金山一上岸,他就把她送往纽约,然后再送到费城。费城的一对老夫妇教她英语,而他则又回到纽约继续上学,只是每逢假日去看她,把她当成妹妹。他发现这女子英语进步很快,到美国后心情也高兴——一个新型的“朱安”,离开了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到了美国竟然快乐地成长起来。她和他见面时,都显出对新环境的兴致来,谈的都是学英语和未来的事情,从不谈夫妻话题,两人之间从未出现过争论。“1909年秋天,我觉得不用再保持这种人为的关系了。我们必须做出安排,使双方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这样对双方都好。她只是问道,既然我们已经正式结婚,那该怎么办?我就告诉她说,中国的民法有关于双方自愿离婚的规定,只要有关两方签一项协议就行了。”

“我回到纽约,就写出协议草稿。又过了好几个月。我去看她,她说,她想不出有什么要修改的地方,如果我要在协议上签字,她也准备签……我们大概在1911年签的协议,我们以十分友好的方式脱离了关系。对于以后她说她不知道是否该立即回家;她打算留下来,因为她已经对学习发生兴趣。我还像平日那样,不时地去看她。我记得直到1911年下半年辛亥革命之后她才回国。我曾去给她送行。”

以上文字,表现出顾维钧处理此类事情时与鲁迅的不同,一个受美国文化熏陶的中国留学生,用这种方式说服了“朱安”,字里行间透出和谐与开明。其实,这字缝中有掩藏,藏着那小脚女人的无奈与痛苦。回忆录这东西,个人意志最强,大抵都不会往自己脸上抹黑。你看顾维钧写到最后,连原配的名字都没提,足见他对她的“重视”。而那女人随他赴美时尚有妻子的名分,现在回国了却成了离婚女人,在那个时代里,她往后的日子会好过吗?我很存疑。

请看下篇:《周璇:好花常开亦常败》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