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家、国、天下”最经典的论述。
3600多年前,河洛大地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此人便是伊尹。作为帝王之师,他劝导君王修身、齐家、治国的言论和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以卑微之身,究治世之道
尧、舜、禹、汤,古代四位帝王,后人总是将其并列起来指代贤君明主。伊尹,便是辅佐商代开国君主汤的丞相。
在如今嵩县纸房镇龙头村,有个伊尹祠,相传这里是伊尹的出生地。伊尹出身低微,为奴隶身份。《墨子·尚贤》载:“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也就是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但伊尹心系天下,因研究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
商汤听说了这个贤才之后,先派使者许以高官厚禄,后来又送来很多好马,但伊尹不为之心动:“我要这些车马、钱财、禄位干什么呢?哪里胜过我在乡间讨论尧舜呀!”不图功名荣华的伊尹,继续一心钻研治世之道。
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座平兀如几的小山,相传这就是汤王派人前来聘请伊尹的三聘台。后来,汤王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身边。
以烹调之理,喻治国之道
说起伊尹,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烧得一手好菜,被誉为“中华厨祖”。
《韩非子》载:“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也就是说,伊尹刚到汤王家里时,在厨房掌勺,先用可口的饭菜抓住了商汤的胃,后用高明的治世之道抓住了商汤的心。
伊尹对汤王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火候也掌握得合适,菜才能好吃又有味道。这和修身、齐家、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沓懒散,只有张弛有致,才能把事情办好。”
这便是伊尹“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历史典故,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汤王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相。伊尹为报答商汤的知遇之恩,帮其筹划进攻夏朝的大计,使商汤得以完成灭夏建商的功业。
以帝师之位,正帝王家风
重视帝王之家的家风建设,是“师仆”出身的伊尹推行治理天下之道的重要手段。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也就是说,商汤向伊尹学习其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并重用他,不费多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之后,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教导汤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
汤建立商朝后,在位三十年后死了。当时的继承法是兄终弟及,但汤没有弟弟,因此他的儿子继位。
不过商汤的儿子太过悲催:长子太丁本应继位,却比他爹死得还早;二子外丙随后登基,但在位三年就去世了;轮到了三子中壬,在位四年也死了。此时,伊尹已经是辅佐三代君王的老臣,他做主,让太丁的儿子太甲继承了王位。
其间,以好的家风教育商汤的子孙,成了伊尹的主要工作。
伊尹认为“习于性成”,也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形成的,因此培养好品质要从一言一行做起。
他在教育帝王时还说过“慎终于始”,即要把事情办好,需要自始至终小心谨慎,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始终不渝坚持一个标准,不可疏忽懈怠。
放逐又迎归,
规劝君主齐家治国
历史上,能把帝王放逐,后又迎归还政的大臣可真不多,而伊尹就是这么一位。
太甲继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教他怎么做个好君主。其中一篇《祖后》,就是教育太甲不能背弃祖训。
没想到刚过三年,太甲就忘乎所以,不听伊尹规劝而破坏了祖制,还以暴虐的手段对待老百姓,人民怨声载道。鉴于此,伊尹把太甲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桐宫思过。伊尹代为执政,管理国家。
又过了三年,伊尹见太甲悔过自新,便率文武大臣将太甲迎回首都,将政权交还给太甲。此后,太甲以祖父商汤为榜样,善待民众,做事勤勉,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这就是“伊尹放太甲”的典故,《尚书》《孟子》《史记》均有记载。
据《尚书·太甲》所载,伊尹在迎接太甲还朝时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意思是说:搞好自身修养,又用诚信之美德对待臣民,就是明君。先王汤注重为穷困之人造福,所以人民爱戴他,没有不喜悦的……大王,你要努力做个有德之人,效法先祖,不可放逸懈怠。对待先人要有孝心,对待臣民要有平等心……
通过搞好帝王家风来辅政治国,这便是伊尹的“家、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