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洛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从20世纪80年代对洛河北岸的“填白补齐”,到2001年的“北拓南扩”,再到“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建设伊滨区,洛阳城市发展的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发展的空间逐步拓展。
1 进入全国较大城市行列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抉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0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市组织编制了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对洛河北岸的城市建设进行“填白补齐”。城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大。
1982年8月,在洛阳市区以北30公里的黄河北岸,一个新的行政区正式建立——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洛阳市吉利区,以孟县吉利公社和济源县坡头公社的马洞、金鹅、济涧、南陈、东寨、送庄、郭庄7个大队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此后,经国务院批准,洛阳地区的新安、偃师、孟津3县划归洛阳市管辖。
随着辖区规模的扩大,洛阳城市区呈现出四面延伸的趋势:南抵伊阙,北过黄河,西逾谷水,东出白马寺。
1984年7月,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土规划试点地区之一——洛阳经济区成立,包括洛阳市和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临汝、汝阳、嵩县、洛宁、栾川10个县,总面积164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578万。当年年底,国务院批准洛阳、重庆、大连、青岛、无锡等13个城市为“较大的市”,洛阳进入全国较大城市行列。
为带动豫西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洛阳地区撤销,原属洛阳地区的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6个县划归洛阳市管辖。从此,洛阳市肩负起市管县区的历史使命。当时,洛阳市管辖新安、孟津、偃师、洛宁、宜阳、栾川、嵩县、伊川、汝阳9个县和涧西、西工、老城、瀍河、郊区、吉利6个县级区,简称“九县六区”。
2 行政区划不断优化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1992年2月,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当年12月,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经国务院批准的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后,引进了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为洛阳成为国内领先的新型产业基地奠定基础。同样是在1992年,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94年3月,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12年10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随着洛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包围城市区的区划格局给城市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限制。2000年,郊区更名“洛龙区”,并将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洛龙区辖李楼乡、古城乡、辛店镇、安乐镇、龙门镇、关林镇、白马寺镇、安乐街道等,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至此,洛阳市管辖1市8县6区和两个开发区。发展中的洛阳城市区逐步向大城市的框架布局迈进:南出伊阙,北过黄河,西逾谷水,东接首阳山。
3 城市框架拉大,先跨洛河再跨伊河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南北对称发展的“北拓南扩”规划思路。在2001年9月的洛阳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开发建设洛阳新区被确定为战略任务。根据规划,洛阳新区北至洛河南岸,南至规划快速客运专线,东起焦枝铁路线,西至规划西南环高速路,总面积约71.3平方公里。
2003年9月,新区第一栋建筑——市烟草大厦开工建设,标志着洛阳新区建设拉开帷幕。洛阳城市进入“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实施阶段,千年古都仍以洛河为轴线南北纵向发展,但发展的重心已经移到了洛河以南。
随后,洛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区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东南方向拓展,从洛阳新区开始,沿洛河、伊河向东整体推进,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2008年,我市进行了第四期城市发展规划,洛阳由此跨过伊河向南向东发展,从“洛河时代”进入了“伊河时代”。
2009年4月,省委常委会议原则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洛阳新区的总体方案,正式决定扩大洛阳新区规划和建设范围。根据规划,伊滨区是洛阳新区建设的重要区域,建设面积52平方公里,分六大功能区:中央商务区(行政副中心)、伊滨公园、伊滨商住区、职教园区、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区。
2012年,《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下发,此次总规划将偃师市整体纳入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面积将为原来的1.5倍。另外,此次规划在中心城区界定上,也在原有464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新增诸葛、李村两镇,中心城区面积将达到614平方公里。
本报记者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