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领域,机器人被称作“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昨日,在位于伊滨区的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工厂,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软硬件调试:全自动立体仓库实现智能化配料和运输,自行小车输送系统按照预设轨道将零部件送至各个工作岛,工作岛上的工业机器人或智能设备按设定程序进行拧紧、压装、试机……深耕特种机器人产业的中信重工,正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让“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步入试运行阶段的智能工厂,只见窗明几净、布置简洁。24个工作岛和一个大型立体仓库已建设完成,等待调试。“坐”在工厂里的,不全是身着工装的工人,还有十几台机器人。这些“新员工”个个身手不凡,有的“眼疾手快”,可以在两秒钟之内将轴承压装进承重轮的指定位置;有的“粗中有细”,粗壮有力的手臂能将抓取和装配精度精确到毫米;还有的“任劳任怨”,载重300公斤,不停穿梭搬运物料,只需短短几分钟,零件就能到达作业现场。
“以消防机器人为例,原先八九个工人需要近半个月才能装配完成,智能工厂投用后,装配时间将缩短至少一半。”该项目负责人曹志斌介绍,车间管理系统下工单后,仓库系统将自动配齐所需零件,物流系统将自动把零件运到指定工作岛,智能工作岛系统将根据工单运用指定零件开展工作。一台特种机器人的诞生要经过入厂检验岛、零件装配岛、上体安装岛、下体安装岛、总装装配岛,之后被物流系统送入中试平台。
“智能工厂相当于给每个机器都安装了大脑。”曹志斌说,工业化时代,人像机器一样工作;移动互联时代,智能制造技术将驱动机器像人一样工作。智能工厂的生产过程虽然不是全流程的自动化,但关键工序的效率大大提升,与早前的手工操作方式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正在开发的智慧云工厂管理体系,涵盖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全流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相当于给工厂装上了“最强大脑”。这让生产的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特种机器人更新速度快,个性化需求多,如果采用流水线作业,每当换产时,生产线就面临报废。拥有“最强大脑”的智能工厂拥有数字化物流、数字化仓储、数字化生产线和信息化等系统,搭建柔性可重构的24个工作岛,通过快速更换工装和载具,或是工作岛的排列组合,可以完成不同类型产品、部件的换产和混产,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特点,打造可复制的智能制造样板间,通过智能制造,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经济新常态,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面临市场平台期,管理创新、控本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工厂项目入选2016年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前投用。智能化改造后,不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质量把控能力。“智能工厂投用后,预计将使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运营成本降低30%,生产效率提高30%,能源利用率提高20%,不良品率降低30%。”曹志斌说。
在中信重工,智能化改造不止于此。近年,中信重工以“三大改造”为动力、智能化改造为牵引,以技术改造激发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支撑转型发展。该公司投资近40亿元对传统动能产业实施了大规模智能化改造,构建了以技术先进、智能化程度高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核心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实现了传统动能和新动能双轮驱动、接续转换,形成重型装备、关键基础件、工程成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和军工装备等产业板块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中信重工将依托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工厂项目,制订传统离散型机械加工产品生产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和柔性可重构智能总装生产线解决方案,为装备制造行业借力智能制造、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提供示范和样本。
本报记者 李冰 通讯员 王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