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上购物就像逛街买东西,许多人已习以为常。然而,网上买手机的经历让并非“剁手党”的我感到,网购并非只是“轻点鼠标、物品上门”那般轻松惬意。
11月2日,我在一家全国排名靠前的电商平台上看中一款手机,网页上标有“价保双11”字样,于是爽快下单,两天之后,手机到手。10日晚上,再看那款手机的价格,居然便宜了200元。我打开聊天窗口询问,过程一波三折,胸中块垒郁结。
第一名客服先是说:“您超过了7天‘贵就赔周期’。”我说:“当时网页上写着‘价保双11’,并没说什么周期啊!”客服查看后说:“真的是那样写的哦!亲,不要着急,我给您转到当时的接单员。”然后,聊天窗口显示转接到另一名客服(可能是接单员)。此客服根本不回答问题,沉默半个小时之久,我被转到与机器人客服聊天的状态。
我要求转人工客服。第三名客服则否认网页上写有“价保双11”字样,我不由得一肚子火气:“我可以发誓,当时看到网页上写有‘价保双11’才下的单。你们敢发誓当时没有写吗?况且,刚才那位客服不也承认是那样写的吗?”客服径直退出聊天,而我再次被机器人客服“热情接待”。
我再次要求转人工客服。第四名客服一个劲儿地说:“我要是遇到您的情况,也会很生气。”然后,发了一段“温馨”的文字(大意是天冷夜深、多穿衣服),也突然退出聊天。
我关闭了网页,发现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了两个小时。此刻的我冻得手冰凉、脚生疼,心里更是“哇凉哇凉”的。
最初,我难以理解,那么大的一家电商何以言而无信?后来想起,在我下单时,网页上显示预订手机已达上万部。如果每部退回200元,总额就是数百万元了。为了“自肥”不惜“食言”,似可解释。再后来看到网上报道,吹嘘这家电商如何“预热双十一”、如何掀起“提前抢热潮”。忽然明白,自己是被电商“预热”宣传忽悠了。只是在电商为“热潮”自鸣得意时,不知几多消费者“心里哇凉”?
冷静想想,自古就有“无奸不商”之说,电商也是商。看到实体商店“清仓大处理”“挥泪大甩卖”的条幅,听到路边摊贩“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吆喝,我们大概早有免疫力、不会轻易动心。然而,对于网络购物的“优惠券”“贵就赔”等套路,我们是否太过盲从、盲信?
记得两年前,女作家六六的朋友在某电商平台买到涉嫌有假的商品,多次维权遭遇“踢皮球”。六六发布文章公开批评这家电商平台,后者最终公开向六六及其朋友道歉。《人民日报》当时曾发文评论此事件:消费维权,电商不可推责。
我也看到另外一则报道,去年,有人网购14盒洗脸皂,每块都比正品轻十几克。然而,维权之路相当漫长:从与电商客服周旋、向工商部门投诉,到将电商告上法庭,胜诉后对方上诉、二审最终维持原判,前后耗时一年多。
网上购物,原本图的是省钱、省时、省力。然而,如今网络营销的套路,正如有人比喻的如同千层俄罗斯套娃,不懂点儿类似高考数学试题水准的攻略,而且没有像六六那样的朋友,可能不仅“伤钱”,而且“伤心”。其实,电商套路再多,也不该违背最简单的准则:货真价实,童叟无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