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洛阳·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8月21日 星期

李凖:为人民写作 为时代放歌

李凖 (资料图片)

在洛阳理工学院开元校区,伫立着一尊雕像,师生们从他身边经过,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静静地仰视,雕像的主人公就是著名作家李凖。

李凖,原名李铁生,1928年7月4日,出生于洛阳市孟津县麻屯镇下屯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李凖的祖父是教书先生,父亲粗通文墨,叔叔也是教师。耕读传家,让李凖从小就耳濡目染古文经典,接受文学、史学浸润。

1943年,15岁的李凖到洛阳火车站恒源盐栈当学徒,受师兄影响,接触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

1947年,李凖参加镇上的业余剧团,接触到不少民间老艺人,他编写剧本、小说,阅读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和新文艺作品。

自1953年始,李凖开始发表作品,在《河南日报》发表《婆婆和媳妇》《卖西瓜的故事》《我没有耽误选举》等生活小故事。当年11月20日,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一经发表,就引起热烈反响。

《不能走那条路》关注了新社会下旧与新的矛盾,讲述了一个有着旧思想的老雇农宋老定如何在有着共产党身份的儿子的引导下,不再购买同样是雇农后代的张栓的土地,而是帮助他还债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1954年1月26日,《不能走那条路》被《人民日报》转载,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其写编者按,让26岁的李凖声誉鹊起,也让他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

1955年,李凖调入河南省文联,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56年,创作《冰化雪消》《野姑娘》;1958年,到河南林县山区龙头村体验生活,发表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

李凖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电影剧本创作中也渐渐崭露头角。他先后写过20部电影剧本,不少作品多次获奖,在中国当代影坛占据主要位置。

1959年,李凖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老兵新传》上映。1960年,他发表小说《李双双小传》,两年后改编成电影《李双双》,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举斩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

1976年后,李凖先后编写了电影剧本《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双雄会》《失信的村庄》《大漠紫禁令》《清凉寺的钟声》《老人与狗》等。

给李凖带来最高声誉的,要数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在李凖眼里,最基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道德、品质、伦理、爱情、智慧和创造力,是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这是我们古老祖国的生命活力,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这部小说厚重的篇幅中,到处可见中原地区鲜活的方言,这来自李凖长期的基层生活体验。读他的作品,读者总是一边微笑,一边含着热泪。

1990年,李凖担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1994年5月,他受聘为洛阳大学(现洛阳理工学院)名誉校长,后又应邀担任该校河洛文化研究院顾问。

2000年,李凖因病去世,生命定格在72岁。他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写作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多姿多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本报记者 常书香 实习生 郭艺澜

■精神传承大家谈

学习传承李凖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记录时代、书写时代的精神,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赵克红

李凖身上有两点非常值得我们传承:一是他对于时代精神的敏感性的把握,如《李双双》和《黄河东流去》都和时代潮流相关,非常接地气,生活化、细节化,从而打动读者;二是他扎根群众、扎根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作品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丰满,值得年轻作家传承和学习。

——市作协秘书长、《牡丹》杂志主编王小朋

李凖的作品观照人民性,他把握住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领域,他笔下的人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精神成长历程、在时代中的自我成长和个性转化。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学习李凖这种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的精神,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艺作品。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少咏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