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8日,对于钱学森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
上午,钱学森一家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从美国到达香港。
中午,跨过罗湖桥,抵达深圳。
从此,他在祖国的大地上大放异彩;而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也因他的归来而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在新中国70年的历程中,有许多值得铭记的英雄、英才,而钱学森无疑是科学巨星。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所著的《走近钱学森》,最新修订版近日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字里行间不仅是钱学森传奇一生的生动写照,更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历程。
1 清除“真名人,假故事”
钱学森本人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因此也就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关于他的讹传随之流传,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期望本书能够清除这些虚构、胡编的污垢,但是也很难保证没有错误的窜入。
此类“真名人,假故事”很多,最明显的例子是本书第五章提到的关于中将军衔的传说。
关于钱学森1957年访问苏联,曾经有过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苏联国防部提出,苏联的火箭、导弹和其他尖端技术设备属于高级机密,在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中,只有相当级别的政府官员和相当高级军衔的军官才能参观。
在代表团成员之中,钱学森是最资深的中国导弹专家,然而,他没有军衔,更谈不上“高级军衔”了。
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央军委马上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还幽默地说,早在1945年美国政府就曾授予钱学森上校军衔。现在已经过了12年,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当将军呢?就是按军队的晋升制度,也该轮到钱学森当将军了。
毛泽东得知后也表示赞同。就这样,中央军委很快就作出决定,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
于是,钱学森佩中将军衔,出现在苏联。
这一传说有鼻子有眼。实际上,钱学森是在1970年6月12日出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时入伍的,而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消军衔制了。
2 年轻人的励志读物
本书以广大年轻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让“70后”“80后”“90后”了解钱学森是怎么走过来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期望年轻人能够传承钱学森精神,在未来能有千千万万个“新钱学森”手持火炬朝着科学的顶峰速跑。
虽然“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涉及种种艰深的科学原理,本书却力求用明白而流畅的语言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钱学森。作者希望能够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坚持用事实说话。即使是对于钱学森的种种争议,也尽量用中肯、如实的文字向读者说清楚、道明白内中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但不作“裁判”。
病榻之上的叶老表示,《走近钱学森》的读者定位为青年读者,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男是一个重要的读者群体。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励志读物,钱学森有着极强的爱国心,是一个传奇性人物,他的一生贯穿着爱国,他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适合年轻人,吸引年轻人的。
3 书越来越厚
事实上,这已经是《走近钱学森》第三次出版了。
2009年,《走近钱学森》一书刚刚写完,就传来钱学森病逝的噩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全力以赴,以极快的速度,在钱学森去世一个月的那天,出版了42万字的《走近钱学森》一书。之后,叶永烈听取了众多读者方方面面的意见,作了订正,并由钱永刚教授提供采访线索,专程赴北京作了诸多补充采访,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20万字,修订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日,他又对此书作了修订与校改,交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此次新版中有不少近年新的采访内容。其实,叶永烈所有的纪实作品,都在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订。比如《红色的起点》,第一版有30万字,最新版本有60万字。《陈伯达传》初版有35万字,现在的版本有80万字。
“有些时候我与钱永刚聊天,聊到新的故事,就补充进去;还有很多读者看到书后提供新的线索……书便变得越来越厚。”叶永烈说。
叶老曾采访过专门化验钱学森家食品的化验员段恩润,这是第一手资料,非常稀缺。这其实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钱学森这名科学家的关心,初版中并没有出现,后来的版本就加上了。
再如钱学森晚年久卧病榻,言语不多,有人怀疑他患了老年痴呆症。趁钱学森有一回住院时,大夫就对他进行老年痴呆症测试。钱学森发觉大夫似乎怀疑他的思维能力,他们拿测试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题目对他进行测试,他顿时脸露愠色,大声呵斥道:“你知道你问的是谁?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这个片段也是在后来的版本中加上的。
书中还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其中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的摄影作品。
(据《北京日报》 作者: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