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古洞村坐落在新安县铁门镇西郁山东北麓,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特色的古老村庄。它背靠郁山,面向涧河,与涧河支流石黙溪河并肩共生。
幽深神秘土古洞
土古洞村除了古村落,最有特色的要数千年古洞了。村里有大小洞环套的地下土窑洞,又称土古洞。
村里的第一处古洞是1976年村民建造窑洞时偶然发现的,古洞幽深黑暗,神秘莫测。有人进入洞中,想探寻蛛丝马迹,只捡得片瓦。2014年,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时,村民意外发现了洞内的巷道,里面有20多间土窑,可以住人,有小型粮仓、厨房,坑道壁上有灯台,用于洞内照明。出洞后,村北、村西、村南还有壕沟,直通郁山。古洞与壕沟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
土古洞何时所建、何种用途,一直是村人和历史学者心头的谜。所以,围绕神秘古洞的用途引发诸多猜测,有人说,这可能是一处藏兵洞。
古新安北限黄河天堑,南襟宜洛山峦,东通东都洛阳,西锁崤函古道,独有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刀光剑影的杀伐舞台。
村里也有老人说,此洞是战乱时期百姓的避难所。初始,此处只有三两个洞,为了使更多人藏身,村民连续深挖,渐渐地形成了洞连洞。也有人说此洞为唐末宋初儒师道祖陈抟修炼地,却未有史料记载。若是藏兵洞,却容纳不了大批军队,所以至今无定论。此洞也许在各个朝代都发挥过特殊作用,现在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固若金汤白超垒
郁山脚下涧河边,自古战事多。土古洞之谜尚未解开,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在土古洞村南面郁山上发现了大石堰,堰上重量超过1吨的石头比比皆是。这些石堰何时建造,有何用途?
有人认为,这些大石堰可能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白超垒的一部分。郦道元《水经注》载:“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以自固。”
也有专业人士称,涧河支流石默溪河为当时屯兵作战提供了充足水源,凭借紧临官道的便利,雄踞两山夹立的态势,白超垒成为古时固若金汤的城防工事,也使土古洞成为古时作战的藏兵之处。
这些垒和土古洞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吗?它们发挥过哪些作用?欧阳修《集古录》载:“隋韩擒虎(新安县铁门镇韩都村人)尝为白超防主,见其碑文,盖南北阻兵,常为戍镇。”根据记载可以基本推断白超垒为军事设施。白超垒就是凭借郁山天险建在山巅的一段壁垒,后来国家一统,在坞壁基础上扩建成城防,成了维护统治、巩固国防的一道屏障。
冶铁锻造水源足
涧水不仅给士兵提供充足水源,在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也功莫大焉。
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余步……是垒(白超垒)在缺门东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谷水即涧河古称,意思是说,从铁门往东,南望郁山,云峰连绵,在距函谷关十五里的地方,有白超垒,左右两山夹立,相距铁门十五里处,还有冶铁业,魏晋时期,曾引谷水制造。
想那时冶铁,不仅用于农事,还制造兵器。魏晋时期利用谷水冶铁、水力鼓风,是冶铁技术的一次革命。水,在冶铁技术中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能吸引队伍驻足的,除了关山险要,利于战斗,首要是生存之源。土古洞流传下来的故事,世人眼中的一帧帧历史画面,无不跟涧河密不可分。
临水而居得滋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涧河一路流淌,如同行军队伍沿途不断收编扩充。支流石默溪河自郁山发源,源头一汪清泉凝聚成潭,顺沟渠悄然而下,水声细且柔。
郁山有纪念隋朝著名将领贺若弼父子的将军庙;刘秀与王莽争位时,刘秀曾在此议事点兵,留有金銮殿等景点。这也验证了此处可能作为军事要地,防御功能被历代战将所看中。
临水而居是人类最智慧的选择。当年的石默溪牵手涧河,供屯兵驻军人马饮用,应是溪水充足,才引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人马劳顿来到石默溪考察记录。《水经注》记载:“谷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现郁山)东麓。东北流,入于谷。”蛇一样蜿蜒前行的石默溪有着强大的力量,人们筑堰挖洞,生活战事,无不得益于溪水的滋养。今日土古洞村依山傍水,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古村落保护也日益重视。
河水是人类共有的血脉,无论是安居还是战乱都需共饮一汪清泉。今日的石默溪,今日的涧河,更加欢畅流淌,陪伴人类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