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又名北邙、芒山、郏山、平蓬山等,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邙山不仅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历代兵家的战略要地,更有无数帝王名人葬于此,素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
■北邙冢墓高嵯峨
东周时期,8位周王葬于邙山,老子李耳曾在邙山炼丹。东汉时期,5位皇帝葬于邙山。三国时期,两位曹魏帝王葬于邙山,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亦葬于邙山。西晋时期,5位皇帝葬于邙山。南北朝时期,6位北魏皇帝葬于邙山,南陈后主陈叔宝亦葬于邙山。此外,北魏胡太后曾在邙山举行僧尼斋会,朝臣皆出席。东魏两度在邙山击败西魏,北齐兰陵王于邙山大破北周,一战成名。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初三,隋炀帝登顶邙山,南望龙门,选择在邙山与龙门之间的区域建都,即隋唐洛阳城。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在邙山击败李密的瓦岗军,次年建立郑王朝。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将百济国王扶余义慈葬于邙山,并特许百济王室旧臣赴哭。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邙山建设上清宫以祭祀老子,中国道教史上首座上清宫就此诞生。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武则天在邙山之阳举行亲蚕礼,“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唐代时,邙山陵墓群已达到饱和状态,难以满足李唐皇室修建大规模陵寝的需求,因此唐朝皇帝并未葬于邙山,李唐皇族墓葬大多集中在洛东和洛南。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吴越国王钱俶、南唐后主李煜均葬于邙山,但陵墓规模相对较小。至此,邙山所葬帝王已达33位。宋朝时期,邙山已“无卧牛之地”,因此北宋皇帝大多葬于洛阳盆地东部。明朝时期,明太祖第二十五子伊厉王葬于邙山,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亦葬于邙山。
■邙山自古多战事
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七月,曾发生过东西魏争夺河南的重大战役。东魏将领侯景围困金墉城,被李弼击败,侯景率兵夜逃。次日,宇文泰带兵追杀侯景,反而陷入侯景在邙山布下的阵中,险些被擒。西魏援军及时赶到,大败东魏军,救出宇文泰。西魏撤军后,东魏权臣高欢却又夜袭金墉城,并成功夺回洛阳,此战以东魏获胜而告终。
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东魏御史中尉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西魏军去迎接高仲密,与东魏军相持在邙山。宇文泰率领西魏右路军,大破高欢的东魏左路军。彭乐率领东魏右路军,击退赵贵的西魏左路军后转攻宇文泰,以支援高欢。在东魏诸将的围攻下,宇文泰败退关中,获胜的东魏得以收复北豫州和洛阳。
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伐齐,宇文护派十万大军围攻洛阳。北齐皇帝高湛派兰陵王、段韶与斛律光救援洛阳。由于周军强大,齐军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周军,兰陵王率五百骑兵乘胜追击,冲进北周包围圈,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突破重围,大败周军,解洛阳之围。此战使兰陵王威名大振,士兵们作《兰陵王入阵曲》以颂之。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率两万兵马进攻疲惫的瓦岗军,瓦岗军首领李密在邙山南麓应战。王世充到达后,先派数百骑兵攻打单雄信,瓦岗军损失惨重;又夜遣两百余骑兵入邙山,于凌晨发起猛攻。李密大败,逃往洛口仓,休整时,军中内奸作乱,致使王世充再度偷袭成功,降俘瓦岗军十余万人。此战为王世充称帝奠定了基础。
1944年五月中旬,日军大举进攻洛阳,国民党第14军94师守洛阳城,15军64师守西工、65师守北邙,15军的军部就设在北邙上清宫,军长武庭麟率将士死打硬拼,1万多名抗日官兵血洒翠云峰。在日军的多次进攻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上清宫成为一片废墟,偌大一座道观,只剩下翠云洞。
■奇闻传说亦不少
在邙山上也有不少奇闻。《山海经》曰:“平逢山有神如人,二首,名曰骄虫。”骄虫虽是异兽,却是邙山山神,身形似人,长有两个脑袋。
除了神话传说,邙山上还发生过一件历史奇闻,即唐玄宗时期天竺高僧善无畏降服邙山巨蛇一事。《旧唐书·志·卷十七》记载:“天宝中,洛阳有巨蛇,高丈余,长百尺,出于芒山下。胡僧无畏见之,叹曰:‘此欲决水注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数日蛇死。禄山陷洛之兆也。”
能被官修正史收录,可见邙山巨蛇并不只是简单的民间传闻。该蛇“高丈余,长百尺”,按照1唐尺=31.209厘米计算,邙山巨蛇高3米多,长31米。这在当时震惊中外,唐人请来天竺高僧善无畏出面解决。善无畏本是东印度国王,后因厌倦王室争斗而出家,游历诸国,阅历颇深。来到中国后,受到了唐玄宗亲自慰问。善无畏观察邙山巨蛇的行为举止,感叹道,这条巨蛇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用法咒对其进行攻击,几日后蛇死。
这件事的发生时间存在争议。两唐书均记载是天宝年间,而善无畏早在开元二十三年就已经圆寂。“天宝”可能是史官误记或有意为之。旧唐书声称此事是安禄山攻陷洛阳的前兆,而安史之乱又叫天宝之乱,将时间记为“天宝”,便可顺理成章地与天宝之乱联系上,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因此,此事的发生时间更有可能是在开元年间。
另有说法认为,降服巨蛇的人并非善无畏,而是善无畏的弟子,他们以善无畏的名义降服了巨蛇,此说法避开了时间误差。
但不论是哪种说法,如今都难以考证,更多谜底有待考古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