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8月7日 星期

黄河拓绿人
——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绿色发展纪实(上)
俯瞰生态林
造林现场(资料图片)
冯华(右一)和造林团队
繁花似锦 姹紫嫣红

盛夏,新安县石井镇拴马村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林海连绵、白云舒卷。

沿着蜿蜒的柏油小道缓步上行,生态科技园总经理冯华一头钻进绿油油的果林。拨开茂密的枝叶,一颗颗杏李娇嫩欲滴。在他周围,40多万株苗木、10万棵花草沿着1168亩山地壮阔铺展,仿若黄河丝带上的一颗绿翡翠。

“刚来时,我还是头发乌黑的小伙子,望着一片黄土砾石,满是惆怅。”抚今追昔,冯华慨叹,“如今我头发半白,却收获了满目苍翠。你问我值不值,我说值!”

放弃优裕的都市生活,扎根黄河岸边二十一载,将“寸草难发生砾石”的荒山秃岭,改造为“草木葱茏、四季花开”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个人的不懈坚守,也是一群人的“绿色接力”。

生态保护治理,关乎黄河长治久安。2003年,来自北京的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项目团队承建这片荒山时,眼前只有漫山遍野的飞沙走石。

“住的是村民废弃的窑洞,没热水也不通电,晚上都是靠烛光照明……”回忆起刚到这里的艰辛,冯华记忆犹新,“窑洞里一住,就是8年。”

没有饮用水,团队成员把一孔废弃煤窑的井水作为饮用水,每天往返二三十里羊肠小道挑水;没有路,在专家的指导下,用挖掘机推开了园区的环山路和通往外界的道路……大家没有向现实低头,而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然而,比起生活的艰辛,更加考验人的是环境的恶劣。该地位于小浪底大坝沿黄河西行20公里的荒坡古渡口,块地层多为页岩,90%的地方几乎没有土。抽槽挖穴,铁锹弯曲、折断,司空见惯。“这里的土种不了树”,是他们从当地老百姓口中听到的最多的话。

“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能不能种?种什么?怎么种?要搞清楚再干。”冯华说。

2003年10月,冯华找到了富有荒山造林经验的专家刘本端、林业工程师赵明高等加入团队。项目组爬遍沟沟坎坎,决定利用原有荆梢等植被保持水土,并根据不同条件,将园区划分为12个造林区,整地换土、引水灌溉,以期种植一片,成活一片。

站在山地最高点“天池”,汩汩清泉沿着白色管道流向山腰树坑。那一年,冯华带领团队成员和附近村民,硬是靠肩挑手扛,在海拔368米的山顶建造了这座400立方米的蓄水池,通过二级提灌黄河水,点绿荒山。

截至目前,华洋公司陆续派往生态科技园20余人轮守,带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50多万人次。一批又一批造林人叩石垦壤、播种插绿,把热忱甚至生命留在了母亲河畔。

总顾问刘本端,为了优中选优好苗木,曾一天驱车千余公里,辗转三省四市,2019年因病去世前一周,仍不时用虚弱的声音叮嘱指导园区果树修剪。

林场负责人赵明高,带领各方人员迎风斗霜、挖坑栽树。妻子探望时看到他风吹日晒、满脸沧桑,心里很不是滋味,劝他回家。可他不仅拒绝了,还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动员她加入基地绿化。

一片丹心,换来山清水秀。如今,生态科技园形成了以油松、雪松、侧柏、大叶女贞等常绿生态树种为主,杏李、桃子等经济树种为辅的林木结构。林木平均成活率达到98%,全国罕见。千余亩的山体绿化,不仅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年还可吸收灰尘2.2万吨至6万吨,为黄河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由此被誉为“中原塞罕坝”!

朝阳染红波光粼粼的黄河,勾勒出冯华巡山的背影。“21年,一个人能做多少事?我的答案是,认准一件事,誓让荒山变绿洲。”冯华目光坚定。

二十一载寒来暑往,二十一载义无反顾,二十一载战天斗地……二十一载,披荆斩棘,绿色诗行!

洛报融媒记者 张锐鑫

(本文图片由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提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